保证人的追偿权虽独立于抗辩权而存在,但它们之间的固有联系不容忽视。第一种意见囿于担保法第三十一条的文字表述,误将保证人承担了保证责任作为保证人享有追偿权的唯一要件,完全割裂了保证人追偿权与抗辩权及其他权利的应有联系,是对该法条断章取义式的片面理解,故不足取。
禁止权利滥用是民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③保证人行使或放弃某些并不影响债务人实体利益的抗辩权,属于自由处分其权利的范畴,司法者确实不应干预。但是,在保证人放弃某些足以影响债务人实体利益的抗辩权而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下,保证人若仍向债务人追偿,则构成权利滥用。目前合理的预防思路是,由司法者否定保证人在该种情况下的追偿权。这样,保证人咎由自取,并非对其不公平。第二种意见不分具体情形地一律否定保证人放弃抗辩权之后的追偿权,以偏概全,亦不足取。
保证人的抗辩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属于保证人的抗辩权,例如,先诉抗辩权(或称检索抗辩权)、保证期间完成的抗辩权、保证合同无效的抗辩权等;二是保证人根据担保法第二十条规定所享有的债务人的抗辩权,例如,债权债务消灭的抗辩权、诉讼时效完成的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等。另外,保证人还享有债务人类似于抗辩权的其他权利,例如,撤销权和抵销权。即使债务人放弃抗辩权及类似权利的,保证人仍然有权主张。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关于保证人吴某是否有权直接起诉债务人陈某的争议问题,并对此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保证人作为民事主体享有诉权,基于追偿权与债务人存在利害关系。在债务人有履行能力而债权人不主张权利时,应允许保证人提起诉讼。实际操作中,债权人应被列为第三人,法院可依职权追加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