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对特定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应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而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在经过行政复议后,行政相对人仍对复议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方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 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2.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应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在与税务机关发生纳税争议时,必须先依照税务机关的纳税决定缴纳或解缴税款及滞纳金或提供相应担保,然后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4.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决定不服的,应在收到审计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审计机关申请复议,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这就是审计行政复议前置的规定。
行政复议的具体程序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四个步骤。
一、申请
1. 申请时效:申请人应在知道被申请人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如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耽误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2. 申请条件:申请人应是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相对人,并满足以下条件:(1)有明确的被申请人;(2)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3)属于依法可申请行政复议的范围;(4)相应行政复议申请属于受理行政复议机关管辖;(5)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3. 申请方式:申请人可以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
4. 行政复议申请书:申请人采取书面方式申请行政复议时,所递交的行政复议申请书应当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被申请人的信息、申请行政复议的理由和要求,以及申请行政复议的日期。
二、受理
行政复议机关应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的5日内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申请,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但不属于本机关受理的申请,应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复议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三、审理
1. 审理准备:行政复议机关应送达行政复议书副本,并限期提出书面答复。行政复议机关应审阅复议申请书、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书面材料,调查取证,收集证据,并通知符合条件的人参加复议活动。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在申请人要求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查情况、听取意见。
2. 行政复议期间原行政行为的效力: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期间原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才可以停止执行。
3. 复议申请的撤回:在复议申请受理后、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可以根据考虑主动要求撤回复议申请,经向行政复议机关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后,行政复议终止。
四、决定
1. 复议决定作出时限:行政复议机关应在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除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情况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2. 复议决定的种类: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作出维持具体行政行为、撤消、变更或确认原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责令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赔偿、返还财产或解除对财产的强制措施等决定。
3. 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处理: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对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有关规定提出审查申请,或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不合法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作出有权处理或无权处理的决定。
4. 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制作: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时,应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其中应载明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信息、申请行政复议的请求和理由、行政复议机关认定的事实、理由、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决定,以及行政复议结论等内容。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申请人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申请人不履行或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或有关上级行政机关应责令其限期履行,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车辆扣分不服的法律处理程序、驾照记分周期的规定以及机动车环保标志的规定。对于不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如仍不服可提起行政诉讼。驾照记分周期从初领驾驶证日期算起,违法行为产生的分值会被记入驾驶证中,累积达12分需
行政不作为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及其适用范围。首先以“诉”作为案由的第一个构成要素,然后加入行政主体类别和不履行特定行政职责或义务作为后续构成要素。具体确定方法以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法定职责为例。案由适用范围和确定时间在立案审查阶段,并可根据审理情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税务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包括征税行为、税收保全措施、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如认为这些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摘要的内容涵盖了税务行政复议的主要方面,但不包括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