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行政复议申请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税务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向法定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要求其对某一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书面或口头意见。申请是税务行政复议程序的第一个环节。
申请人可以选择书面方式或口头方式申请复议。书面申请不再有原来的内容和格式等条件限制,口头申请也不仅仅适用于不识字的申请人。口头申请是指复议申请人通过口头提出申请,由复议机关工作人员记入笔录,经核对,由复议申请人签名或盖章,以达到提起复议的目的。
复议申请书应包括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被申请人的信息、被提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复议申请的要求和理由、申请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情况、申请日期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和证明。
根据《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因此,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期限也应该是60日。
复议申请的条件根据《行政复议法》,仅限于以下五种情况:申请的行为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申请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如无特殊情况不能超过60日提出复议申请;申请人必须具备主体资格,即法定权益未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的人,不能提出复议申请;是否符合法定的申请条件;是否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对于符合复议申请条件的申请,复议机关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自收到复议书之日起受理复议;对不予受理的复议申请,应书面通知不予受理的理由及申请人的申诉权。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并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在受理之日起7日内发送给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和证据,提交答辩书。
答辩书应包含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姓名和职务,答辩的事实和理由,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及有关证据材料,以及作出答辩的年、月、日和单位印章。
税务行政复议的审理主要包括书面审理和开庭审理,以书面审理为主要形式。
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审查税务行政复议案件时,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具体包括:
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对原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有关规定提出审查申请的,行政复议机关对该规定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应当在60日内依法处理。行政复议机关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行为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本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处理期间,可以中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
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税务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税务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税务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如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
税务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同意或集体讨论通过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工伤死亡认定的法律程序。首先介绍申请工伤死亡认定时的受理条件和材料要求,然后详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审查流程和决定。接着提及对于认定结果有异议时的复议和诉讼途径。最后阐述了工伤致死的赔偿标准,包括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具体内容和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复议实践。行政复议第三人可分为多种情况,如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或被处罚人、共向被处罚人、不服行政裁决或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等。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复议决定限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的执行在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的可行性,并详细解释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第三人选择不参加不会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需满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