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主体是有权设定行政许可的国家机关。具体而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设定行政许可。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国务院部门,均无权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的设定形式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性文件要求。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在行政许可法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然而,其他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均不得设定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对设定行政许可的权限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
凡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法律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
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通过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
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如果因行政管理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是,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也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其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也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
为了提高设定行政许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行政许可法规定设定行政许可必须遵循下列规则:
设定行政许可时,应当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条件、程序、期限。
起草法律草案、法规草案和省级人民政府规章草案时,如果拟设定行政许可,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并向制定机关说明设定该行政许可的必要性、对经济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听取和采纳意见的情况。
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对于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需要实施行政许可的,应当及时修改或废止设定该行政许可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关于行政许可延续的期限以及行政许可的办理时间和方式。行政机关应在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决定是否准予延续,若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则视为自动延续。行政许可办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四十五日,必要时可延长十五日。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后,应
行政许可设定与社会背景的关系,指出行政许可的设定受到社会发展阶段、地域性和特定背景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文章阐述了随着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行政许可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同时,行政许可的设定也涉及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不同地区的
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客观方面,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的行为,而行政事实行为还包括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如暴力侵权。法律效果上,具体行政行为影响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行政事实行为则是非法律行为,不影响法律效果。主观方面,具
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