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许可法 > 行政许可监督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4-04-15 浏览:4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291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法治方式保障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依法有序推进

1.自觉将司法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积极回应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司法需求。

2.正确处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的关系,实现企业兼并重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3.高度重视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依法保障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的顺利实施。

4.依法及时受理审理兼并重组相关案件,通过司法审判化解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各类纠纷。

5.按照利益衡平原则,依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冲突。

二、强化商事审判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依法认定兼并重组行为的效力,促进资本合法有序流转。

7.树立平等保护意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积极参与企业兼并重组。

8.正确适用公司资本法律规则,消除对出资行为的不当限制。

9.促进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效解决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瓶颈。

三、加强国有资产保护,依法保障企业资产的稳定与安全

10.依法正确审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案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11.依法规制关联交易,严厉禁止不当利益输送。

12.严厉打击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维护金融安全,有效防控各类纠纷可能引发的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13.依法保障金融债权,有效防范通过不当兼并重组手段逃废债务。

14.加强民间金融案件审理,有效化解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

15.依法审理企业清算、破产案件,畅通企业退出渠道。

16.有效发挥破产重整程序的特殊功能,促进企业资源的流转利用。

17.遵循企业清算破产案件审判规律,完善审判工作机制。

18.认真总结破产案件审判经验,逐步完善企业破产配套制度。

六、充分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保障民生

为了确保改革和发展成果能够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必须始终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尽管企业职工并非企业兼并重组协议的缔约方,但他们是受益方。在审判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应及时发现并倾听兼并重组企业职工的利益诉求,依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效防范兼并重组行为对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侵害。

建立大要案通报制度,制定风险处置预案

对于众多债权人集中向同一债务企业提起的系列诉讼案件、企业破产清算案件、群体性案件等可能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影响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及时启动大要案工作机制,对特别重大的案件应及时向地方党委和上级人民法院报告。上级人民法院应及时指导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对于各方矛盾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应做出必要的预判和预案,以增强司法处置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加强司法新闻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我们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网络宣传工作,针对企业兼并重组审判中涉及的敏感热点问题进行逐一排查和周密部署。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积极推动司法审判工作与外界舆论环境的良性互动,着力打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司法工作顺利开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最高人民法院

2014年6月3日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许可延续的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关于行政许可延续的期限以及行政许可的办理时间和方式。行政机关应在许可有效期届满前决定是否准予延续,若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决定,则视为自动延续。行政许可办理时间原则上不超过四十五日,必要时可延长十五日。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后,应

  • 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的处理方法

    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的处理方法以及网购中侵犯消费者网络隐私的方式。对于商用密码产品证书过期,销售单位需及时申请认证续期,否则不得再销售产品。对于网购中的侵犯消费者网络隐私问题,平台泄露、卖方泄露、物流泄露和技术窃密是主要侵害方式,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 行政限制的界定和特点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等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将构成非法行医罪,并受到相应处罚。非法行医罪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传染病传播等情形。违法行医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

  • 具体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区别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企业兼并重组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导意见
  • 公司合并后原公司债权要如何处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