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定性。任何一个组织的行政职权都是法定的,而不是自我设定的。换言之,行政主体拥有或行使行政职权必须通过合法途径,否则便不能成立。
2.公益性。行政职权的拥有与行使旨在谋求和保护国家、集体、社会的公共利益,同时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符合法定的公共目的和范围。
3.专属性。行政职权的归属,在主体上具有专属性,也即只属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不具有行政职权,受委托组织也只能代行行政职权。
4.国家意志性。虽然在行政职权的行使过程中难免会掺入行政职权具体行使者某种程度的个人因素,但行政职权本身的性质和内容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非个人意志的体现。
5.单方性。行政职权的行使是行政主体单方意思表示的行为,而非双方行为(行政合同行为除外)。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取决于自身判断,不以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
6.强制性。行政职权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具有直接支配他方当事人的强制命令力量,也即可以通过行使行政职权迫使或禁止相对人作出某种行为、实施某些活动。
7.不可处分性。行政职权不仅表现为法律上的支配力,还包含着法律上的职责要求,实际上是职权与职责的统一体,故行政主体对其拥有的行政职权不得任意转让和放弃。
8.优益性。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时,相对于行政相对人而言处于优越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行政优先权和行政受益权,这是一种特殊的法律保障与物质保障。
行政限制的性质和特点,包括行政机关对物权施加的约束、直接性质、非惩罚性质、对被限制人的不利性质以及与权利移转的区别等。行政限制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而采取的直接约束物权行使的非惩罚性行政行为。行政限制不等同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其关注的是物权行使
虚假出资的认定及法律责任。首先定义了虚假出资,并描述了其行为特征;然后阐述了单位虚假出资的主要表现;接着说明了虚假出资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最后提到了虚假出资的立案追诉标准。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和特征,包括其名义、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身份以及申请要求。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文章还阐述了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身份和认定方式。
非法行医的法律责任及其涵盖范围。包括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等方面。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将构成非法行医罪,并受到相应处罚。非法行医罪情节严重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传染病传播等情形。违法行医机构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