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书一旦下来,应尽快履行,如有逃避行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障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但不限于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这些文书一旦生效,义务人应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人被称为申请人,被指定履行义务的人被称为被执行人。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错误执行导致当事人或案外人受到损害,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国家赔偿。人民法院设有国家赔偿办公室,作为国家赔偿的内部业务承办机构,并以人民法院的名义作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就人民法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解释,以下为节选内容:
根据赔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如果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并具备以下情形之一,适用刑事赔偿程序予以赔偿:
(一) 错误实施司法拘留、罚款;
(二) 实施赔偿法第十五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行为;
(三) 实施赔偿法第十六条第(一)项规定行为。
如果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发生错判并已执行,依法应当执行回转的,或者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申请有错误造成财产损失依法应由申请人赔偿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人民法院依照赔偿法规定予以赔偿的案件,应当经过依法确认。如果未经依法确认,赔偿请求人应要求有关人民法院进行确认。被要求的人民法院由有关审判庭负责办理依法确认事宜,并以人民法院的名义答复赔偿请求人。如果被要求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赔偿请求人有权申诉。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那么如何理解“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以及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条件是否与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的条件一致。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不能完
公证处出具执行证书的前提是双方在公证处达成公证债权文书并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借款期限届满后,债权人向公证机关申请出具执行证书,公证机关必须通知债务人核实债务后出具执行证书。申请执行人依据公证债权文书和执行证书申请执行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如果认为公证债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