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利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得以实现。法律效力的文书包括但不限于民事判决书、实现担保物权裁定、确认调解协议裁定、支付令等。一旦这些文书生效,义务人必须自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权利人称为申请人,被指定履行义务的人称为被执行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能执行,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上一级人民法院经审查后,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内执行,也可以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示其他人民法院执行。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以下法律文书只有在当事人未按照规定的履行期限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能作为执行的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判决书和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
人民法院按照督促程序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支付令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只有以下三种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
① 先予执行的裁定书;
② 执行回转的裁定书;
③ 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裁定和国外仲裁机构裁决的裁定书。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刑事判决书和裁定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这包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罚金、没收财产的判决书和裁定书。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自诉案件中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调解书也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
我国仲裁机构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决定书和仲裁调解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
我国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可以作为执行的依据。公证机关可以在该文书上证明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如果一方当事人不按照该公证债权文书履行义务,另一方当事人不需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执行。
我国行政机关作出的具有财产内容的行政决定可以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判决书或行政裁定书所规定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此,申请强制执行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以行政判决书为例,对于一审判决,必须是在法定期限内无人上诉才能生效,而二审判决一经作出即生效。
裁判文书必须具有可以通过积极行动完成的内容。例如,如果判决撤销了海关对相对人的罚款决定,如果该行政决定尚未执行,被人民法院撤销后,相对人的义务已经不存在,案件因无执行内容而无需进入执行程序。
申请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前提条件是被申请人拒绝履行司法文书规定的义务。
申请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
申请人必须符合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执行管辖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人民法院,也就是应向人民法院提交执行申请书。执行申请书一般包括首部、请求事项、事实与理由和尾部四部分。
首部应明确写明“执行申请书”,按照申请人在前、被申请人在后的顺序列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请求事项包括执行的标的、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据和执行措施。申请人在概括请求内容时应具体明确。
事实与理由是执行申请书的核心部分,包括申请执行的事项,即生效法律文书中的财产执行内容。申请人应明确法律文书的制作时间、制作机关、文书中关于义务人履行义务的具体规定;申请人应说明被申请人未履行的情况,包括完全未履行和部分未履行,申请人应说明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但拒绝履行的情况,排除中止履行或终止履行的情况;申请人应描述被申请人可供执行财产的状况,包括执行标的物的名称、数量、位置等。
尾部包括致送给人民法院的名称、申请人的署名或盖章、申请时间,并明确作为申请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的名称及份数。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民间借贷执行是两年,而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是6个月。民间借贷的主体是法人、个人和其他组织,是一种借款合同。出现民间借款纠纷后可以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为两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申请执行的期间为二年。申请执行时效的中止、中断,适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止、中断的规定。法定期限内当事人未提出申报的,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以实现实体权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