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放弃
时间:2024-03-09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强制执行的中止和终结
一、执行中止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行政强制执行程序在进行中出现特殊情况时,行政机关可以暂时停止强制执行程序,待情况消除后继续执行。中止执行并非终止执行,而是一种暂时的中断状态。在法定中止情形消除后,行政机关应当恢复执行。中止执行的法定情形主要有以下4种:1. 当事人履行行政决定确有困难或暂无履行能力。具体包括四种情形:第一,当事人遭遇不可抗力事件,如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无法按期履行义务;第二,当事人经济或生活困难,除维持基本生活外,无力履行金钱给付等义务;第三,当事人因突发疫病等健康原因暂时无法履行义务;第四,其他原因。2. 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第三人是指受到强制执行影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第三人主张的权利主要涉及物权或债权,如抵押权、质权、所有权以及租赁使用权等。如果第三人确有理由主张权利,则应中止执行,以保护其利益。3. 执行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损害公共利益。强制执行应遵循比例原则,采取最小损害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当某些行政强制执行可能对当事人权益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且中止执行不会损害公共利益时,行政机关应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决定中止执行。4. 行政机关认为需要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例如,行政机关发现执行的行政决定存在违法或不当问题,需要立即中止执行,待查明情况后再作决定。又如,强制执行可能导致被执行人采取过激行为,如自杀或暴力对抗,为避免悲剧发生,行政机关也应中止执行。
二、执行终结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四十条规定,执行终结有以下5种情形:1. 公民死亡且无遗产可供执行,且无义务承受人。义务的履行必须有特定的主体,当事人死亡时,行政机关通常会先决定中止执行,等待其遗产履行义务或等待继承人承受义务。如果死亡当事人无遗产且无继承人继续履行义务,则强制执行程序将无法进行,此时应终结执行。2. 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且无财产可供执行,且无义务承受人。与公民死亡不同,法人或其他组织的终止包括依法被撤销、解散、宣告破产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其他原因导致的终止。在上述情形中,通常只有依法被宣告破产时才没有义务承受人。3. 执行标的灭失。执行标的灭失一般指作为执行标的的不可替代物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发生物理意义上的灭失,导致强制执行不再可能。4. 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被撤销。行政决定是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直接依据,一旦被依法撤销,行政强制执行就失去了依据,因此应终结执行。5. 行政机关认为需要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这里的其他情形指行政决定已经没有继续强制执行的价值,或义务的履行已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等情况。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对象及程序要求。对象包括未按规定缴纳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以及对税务机关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程序上,税务机关需在责令期满后发出催缴税款通知书,若纳
-
征地申请行政复议的效果分析
征地申请行政复议的效果。在中国行政法中,公民面对政府征地赔偿问题争议时,宜选择行政诉讼而非行政复议。行政复议主要适用于要求行政机关重新审查、改正或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行政诉讼具有程序独立公正、全面审查行政行为合法性及判决强制执行力等优势。因此,行
-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
行政处罚的执行及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有关内容。行政机关在行使强制执行权时需遵守法律规定,其范围因法律而异。我国以人民法院为主体的强制执行机关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权限。当行政处罚决定难以执行时,需申请法院执行或自行执行。此外,只有公安机关可限制人身自由
-
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及滞纳金的免除条件
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及其滞纳金的免除条件。介绍了行政处罚的定义和罚款措施,指出滞纳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免除。行政机关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时,可与当事人达成协议分期执行罚款或滞纳金,并可在当事人消除危害后果后减免。当事人对加处滞纳金的决定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
-
违章搭建的法律问题详解
-
行政强制执行的合理原则与行政法中的合理原则的关系
-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