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先催告当事人履行其义务。
如果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申请时,行政机关需要提供以下材料: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决定书以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当事人的意见以及行政机关的催告情况、申请强制执行的标的情况,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人民法院在收到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后,应在五日内受理。如果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可以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进行书面审查。如果材料齐全且行政决定具备法定执行效力,除非符合《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在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执行裁定。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发现以下情形之一时,在作出裁定前可以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在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如果裁定不予执行,应当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给行政机关。
如果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可以在收到裁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一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主动促进执行和解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会主动促进执行和解,和解协议是由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自愿协商达成的。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并规定了法院受理强制执行申请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纪检委是否受理征地拆迁问题。纪检机关并不管辖此类纠纷,争议产生时应向本地人民法院提交请求,并明确赔偿方案、行政复议和诉讼权利等。市、县级人民政府需告知房屋征收补偿费用,未提出复议或诉讼的,依法裁决并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征地拆迁纠纷可通过行政裁决机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