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主体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法律制裁。人民法院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有哪些呢?
什么是执行治安管理处罚程序?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4条规定,执行治安管理处罚的程序如下:
1、传唤。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需要传唤的,使用传唤证。对于当场发现的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可以口头传唤。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传唤或者逃避传唤的,公安机关可以强制传唤。
2、讯问。
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应当如实回答公安机关的讯问。讯问应当作出笔录;被讯问人经核对认为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讯问人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
3、取证。
公安机关收集证据材料时,有关单位和公民应当积极支持和协助。询问证人时,证人应该如实反映情况,询问应当作出笔录。证人经核对认为无误后,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4、裁决。
经讯问查证,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条款裁决。裁决应当填写裁决书,并应立即向本人宣布。裁决书一式三份,一份交给被裁决人,一份交给被裁决人的所在单位,一份交给被裁决人的常住地公安派出所。单位和常住地公安派出所应当协助执行裁决。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人,公安机关传唤后,应当及时讯问查证。对情况复杂,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拘留处罚的,讯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人民法院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包括
1.申请。行政机关的申请是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前提和第一个环节,人民法院只有在收到行政机关的执行申请后,才开始决定是否执行。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时,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书、据以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以及其他必须提交的材料。在申请执行书中,应说明要求强制执行的法律根据和事实根据、执行对象和执行标的等,以便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
2.审查。人民法院在收到行政机关的执行申请书及其他必备材料后,应从法律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审查。前者如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行政处罚决定是否已经产生执行力;后者如行政处罚决定据以处罚当事人的事实是否清楚等。经审查后,认为行政处罚决定正确,执行申请合法的,人民法院应立案并作出强制执行的决定,并将决定通知申请机关。如果认为确有错误或违法的,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并将执行申请书退回申请机关。
3.命令当事人限期履行。人民法院作出强制执行决定后,应向当事人发出强制执行通知书,命令当事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如果当事人经过法院的告诫仍拒不履行,则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执行。执行由人民法院负责主持,必要时可以请有关单位予以协助。执行完毕后,人民法院应将执行结果书面通知申请执行的行政机关。
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限制及购买要求。根据相关规定,经济适用房的单套建筑面积有严格限制,市、县政府需结合当地情况合理确定建设规模。购买时,家庭需持核准通知,原则上购买面积不得超过核准面积,超过部分需按普通商品房价补齐差价。对于已住满的经济适用房,可按照
当事人一方构成根本违约时,另一方是否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合同解除的定义和法律依据,详细阐述了法定解除的五种情形,包括不可抗力、拒绝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拘留所对被拘留人财物的管理规定。投送监狱执行刑罚的罪犯需按规定办理财物移交手续,被拘留人的财物由本人核对签字后由押解人员保管。拘留所对存款提供保护,被拘留人违规行为的处理方式包括训诫和责令具结悔过。被拘留人的个人财物和支取进行严格的账目管理,在判刑移
口头合同的解除条件,包括法定解除和合同协议解除。法定解除依据《合同法》规定,包括不可抗力、一方不履行主要债务、迟延履行债务等情形。合同协议解除是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原合同关系,实质上是重新建立合同,消除基于原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