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作为准司法效力的调解制度,主要用于解决由治安纠纷引起的轻微人身伤害赔偿和财产损失的民间纠纷。只有在被伤害方愿意调解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人民调解。然而,对于实施了人身伤害的纠纷,必须进行治安调解,不得适用人民调解。
在实施调解时,人民警察必须明确自己是以所在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进行调解。如果没有明确身份,只能以行政职务的身份进行治安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的主体,调解人员必须具备委员身份,或者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的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行政人员不能单独进行人民调解,除非兼任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
人民调解必须尊重纠纷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并且尊重他们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在协议书上签字必须是当事人自愿的行为。
调解人员必须公正处理纠纷,因为公正是人民调解的关键。只有公正的处理才能使当事人对调解结果心服口服,真正解决纠纷,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调解结束后,特别是涉及给付内容的调解,必须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协议书必须经双方当事人自愿签字,调解员签字,并提交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审查,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才能最终生效。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合法性要件。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业绩不佳导致解雇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仅因业绩不佳解雇员工不符合法律规定。员工无法胜任工作时,用人单位需进行调岗或培训,只有在协商无效后,方可解雇。员工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程序维权。仲裁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判决具有强制执行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该法缩短了仲裁审理期限,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减轻了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同时,用人单位承担更多举证责任,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相关配套措施正在起草中,包括宣传普及这部法律以及制定有关仲裁工作
依据相关法律调解拖欠农民工工资矛盾的方法。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并建立协调机制以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加强排查和调解工作。农民工可通过投诉、申请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提起诉讼等方式维权,并可要求加付赔偿金。同时,
自动离职未签合同情况下劳动纠纷的调解方法。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劳动关系证据十分关键,包括工作证、工资记录等。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未签合同自行离职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劳动者应收集证据,通过合理方式解决纠纷,如主张未签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