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作为准司法效力的调解制度,主要用于解决由治安纠纷引起的轻微人身伤害赔偿和财产损失的民间纠纷。只有在被伤害方愿意调解的情况下,才可以适用人民调解。然而,对于实施了人身伤害的纠纷,必须进行治安调解,不得适用人民调解。
在实施调解时,人民警察必须明确自己是以所在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进行调解。如果没有明确身份,只能以行政职务的身份进行治安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人民调解的主体,调解人员必须具备委员身份,或者是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聘请的专、兼职人民调解员。行政人员不能单独进行人民调解,除非兼任街道、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
人民调解必须尊重纠纷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并且尊重他们对调解结果的认可。在协议书上签字必须是当事人自愿的行为。
调解人员必须公正处理纠纷,因为公正是人民调解的关键。只有公正的处理才能使当事人对调解结果心服口服,真正解决纠纷,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调解结束后,特别是涉及给付内容的调解,必须制作规范的调解协议书。协议书必须经双方当事人自愿签字,调解员签字,并提交所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审查,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才能最终生效。
通过以上详细介绍,我们了解了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衔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合法性要件。如果您的情况较为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治安拘留的法律性质和依据。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针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等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采取的行政处罚措施,期限一般为1日至15日。其与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存在明显的区别,包括法律性质、适用对象、目的和结果等方面。
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对于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制止违法侵害行为时,不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对于事先挑拨、斗殴等行为,应受到处罚。行为人准备实施但未达目的,或因意志以外原因未成功,可从轻处罚或不予处罚。对于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拘留所转到看守所的意思是公安机关已获得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申请,可以将已被拘留的人送往看守所羁押,并及时通知其家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规定,公安机关在拘留人时必须出示拘留证,并在拘留后二十四小时内将被拘留人送往看守所羁押。除无法通
治安拘留的保释条件包括:当事人对拘留处罚不服、依法申请了行政复议或提起了行政诉讼、已向行政机关提出了暂缓执行的申请,并且提供了保证人或交纳了保证金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9条规定,担保人应当保证被担保人不逃避行政拘留处罚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