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9日,被告李某与原告某银行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借款金额为10万元,借款期限为2008年5月9日至2009年5月9日。被告王某作为担保人,签订了一份附连带责任的担保合同,保证期间为主合同约定的债务人履行债务期限届满之日起二年。然而,借款到期后,被告李某未能偿还借款。
2010年4月6日,原告向被告李某发出了催款通知单,但并未要求被告王某承担连带责任。随后,于2011年5月11日,原告将此案诉至法院,要求判令被告李某偿还借款本息,并要求被告王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然而,被告李某和被告王某未到庭对原告的主张进行抗辩。
在审理过程中,双方对被告李某应偿还借款本息的问题没有异议。然而,对于被告王某是否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双方产生了较大分歧。
有一种观点认为,担保责任是一种私权利,一旦存在于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当事人就有处分的权利。被告王某未出庭、未答辩,可以视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法院不应主动干预,因此被告王某未提出已过保证期间的抗辩,应被视为放弃了抗辩的权利。因此,应判令被告王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另一种观点认为,担保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定物权。法定性强调法院应以职权对担保权进行主动审查,不受被告王某是否出庭、是否答辩的限制。法院应主动审查保证期间是否已过,原告在本案中未在保证期间内向被告王某主张权利,被告王某与被告李某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消灭,因此被告王某当然免责。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保证期间的性质为除斥期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1条的明确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因此,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不同,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的担保责任当然免除。
同时,我国尚未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答辩失权主要是指法律明确规定诉讼中的一审被告和二审被上诉人在规定的期间内,因没有实施答辩行为而丧失以后的答辩权利。考虑到我国诉讼当事人的实际情况,保证人承担担保责任事关重大,法院应依职权主动审查。在本案中,被告王某未提供答辩状亦未到庭抗辩保证期间已过,但经法院审理查明,原告未在保证期间内向被告王某主张权利。因此,法院应主动援引,驳回原告对被告王某的诉讼请求。
保证担保范围的法律规定及实际操作。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等,并可根据保证合同进行约定。保证人在债权转让时应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在债务转让或主合同变更时需取得其书面同意。保证范围可因主债务减少而减少,新增债务需经保证人同意担保。
保证责任减免的几种情形以及保证人责任的形式。保证责任的减免包括保证期间届满、约定特定债权人或禁止债权转让、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债务转让和主合同内容变更等情形。保证人的责任形式取决于其承担的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连带保证的法律责任大于一般保证。
借款合同担保的无效情形,包括担保主体不合格、单位内部机构或职能部门的担保无效、公司董事、经理的私自担保无效、欺诈、胁迫、恶意串通造成的担保合同无效、以禁止流通物提供担保的合同无效、未经批准及无权设立的对外担保无效以及主合同无效等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
中国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的相关问题,阐述了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不能自主对外担保的原因。对外担保包括保证、抵押或质押担保等,但留置和定金不包括在内。根据担保法和司法解释,某些对外担保的合同无效,如未经批准或登记对外担保、为境外机构向境内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