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2日,根据王的担保,刘向银行借款6万元。双方约定贷款期限为一年,月利率为8.2‰,还款期限为2004年7月12日。约定的保证责任为连带责任保证,保证范围为贷款本息,保证期间为贷款到期日起两年。借款到期后,由于借款人刘下落不明,银行在保证期间内将债权担保人王某通知。然而,王某也无法联系到刘某。2006年8月4日,银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刘共同偿还贷款本金6万元及利息。
本案中,关于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是否超过诉讼时效,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根据这种观点,债权人只能向保证人主张债权,而不能向债务人主张债权。因此,对于债务人的主张超过诉讼时效,但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这种观点,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超过诉讼时效,因为担保合同从属于主债务,丧失了主债务诉讼的胜诉权。保证人对担保负有责任的主张不能得到法律支持。
根据这种观点,债权人对保证人的债权效力当然大于债务人。因此,当债权人对保证人主张债权时,对债务人的诉讼时效也会中止。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和保证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意见》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诉讼时效因权利人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后,权利人在新的诉讼时效期间内,再次主张权利或者义务人再次同意履行义务的,可以认定为诉讼时效再次中断。权利人向债务保证人、债务人的代理人或者财产代管人主张权利的,可以认定诉讼时效中断。”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如果债权人向债务担保人主张债权,诉讼时效将被中断。这种时效中断的效力不仅延及保证人,还延及对保证人的诉讼时效。同时,这种中断效力也延伸至债务人,即自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债务之日起,对债务人的诉讼时效同时中断,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根据本案情况,原告银行并未超过保证期间,而是在保证期间向保证人王主张权利。在诉讼时效期间,王应依法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因为这种主张不仅对保证人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也对债务人刘具有中断诉讼时效的效力。刘并不因下落不明而丧失诉讼时效,应依法承担偿还欠款的民事责任。
保证担保的法律特征,包括属于人的担保范畴、保证人是第三人、保证债权不具有优先受偿权、设立程序简便等。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和实现债权的费用等。最后,担保人承担责任的注意事项也值得注意,包括保证方式的约定和
担保贷款中担保人的法律责任。担保人在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时需承担还款责任,如未履行义务,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仅针对担保人本人,不涉及家属。选择担保公司时,应选择有良好声誉和资质的正规公司,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权益。
车辆抵押期间出现事故责任的划分问题,指出车辆抵押与事故责任无关,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检验、鉴定结论来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确定责任划分。此外,文章还涉及车贷还清后担保人的责任问题,担保人只有在债务人违约且债权人怠于行
债权人与担保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债权人代位权与担保人的关系。债权人代位权是债权人代替债务人行使其已有的债权的权利,以确保债权实现。担保人的角色取决于其是连带保证人还是一般保证人,只有连带保证人才涉及代位权诉讼中的债务人。此外,法律保护债权债务关系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