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在行政案件中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确立了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也是《宪法》第126条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4条的具体化。行政诉讼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以法律为尺度,作出公正的裁判。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一原则确立了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特有原则,简称合法性审查原则或司法审查原则。合法性审查包括程序意义上的审查和实体意义上的审查两层涵义。程序意义上的合法性审查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有权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实体意义上的审查是指人民法院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也不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进行审查。这是一种有限的审查。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行政诉讼中具体体现。在行政诉讼的双方当事人中,一方是行政主体,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处于管理者的主导地位;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他们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双方发生行政争议后进入行政诉讼程序,他们之间由原来的从属性行政管理关系转变为平等性的行政诉讼关系,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原告与被告的诉讼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8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中国的三大诉讼法都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作为基本原则予以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是指当事人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充分陈述各自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的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辩论原则具体体现了行政诉讼当事人在诉讼中平等的法律地位,是现代民主诉讼制度的象征。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这一原则在《行政诉讼法》第七章中得到具体化,成为行政审判中的四项基本制度。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0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人民检察院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人民法院作出的错误的生效裁判,可以依法提起抗诉。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解释》第9条第1款规定,行政诉讼法第18条规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方。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在一个地方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地方是指公民被羁押、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所在地。
因不动产而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不动产是指形体上不可移动或移动就会损失其经济价值的财产,如土地、建筑物、滩涂、山林、草原等。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是诉讼管辖制度中的一般规则,主要是为了就近调查,便于法院执行。
行政复议管辖、行政复议期限、行政诉讼被告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对于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应在受理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包括改变主要事实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大多数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业技术性强和影响大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和级别管辖以及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包括便于当事人参与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判决等。级别管辖是按照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不同层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地域管辖是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异议问题,包括异议的主体、客体、提出条件以及处理流程。提出异议的主体应为当事人,客体为第一审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权。当事人需在法定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法院将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定。对裁定不服可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