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行政案件中的跨行政区域管辖,这一新规定对于实现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8条第1款的规定,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原则仍然是“原告就被告”,即由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然而,第2款的规定对被告所在地管辖原则提出了挑战和突破。通过跨行政区域管辖的确立,司法公正更容易实现,司法行政化现象得以规避,司法独立也能够更好地实现。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对当地司法机关有一定的控制力,这使得法院在行政案件审判中难以保证独立性和公正性。尤其在我国熟人社会的背景下,法官与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难免会有熟悉的关系。然而,跨行政区域管辖的设立使得跨区域法院与被告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联系减少,从而增强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
司法权的本质是通过审理裁定来解决法律纠纷、保障合法权利、限制公权力以及保障人权。司法活动要求公平公正,而只有司法真正独立才能实现公平公正,符合法治的要求。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司法制度的完善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司法体制改革要求确立司法独立原则。司法独立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司法独立原则的确立可以有效实现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满足司法裁决的基本要求,并推动我国法治建设不断深入。
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司法权行政化的趋势明显。司法机关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受制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能因地方利益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法院等司法机关施加压力。从案件受理、审判、裁决到执行的各个环节,司法机关都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严重影响司法独立性。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作为被诉方,应与法院保持独立,以确保行政诉讼案件的公平公正。然而,受司法权行政化的影响,司法独立难以实现,尤其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司法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现象尤为突出,严重侵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司法体制改革以司法独立为主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现代民主法治国家都确立了司法独立原则,我国应借助司法独立来实现司法公平公正,使司法机构赢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提升整体法治环境。司法独立制度的核心是法院审判权的独立。要真正实现司法独立,避免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在行政诉讼中确立行政案件的跨区域管辖具有积极的效果。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A县某种业经营部经销的杂交水稻种子名称与审定名称不符,被A县工商局认定为假种子并进行处罚的案件。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属于一事再罚。作者认为该案属于一事再罚,因为农大公司在不同地区的销售行为涉及使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名称,已经受到B县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尽管A县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及其特殊性。行政诉讼地域管辖不同于民事诉讼的“原告就被告”原则,需考虑原告参与诉讼和法院调取证据的特殊性。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
根据《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17条规定:“县、市、市辖区仲裁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设区的市的仲裁委员会和市辖区的仲裁委员会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范围,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此外,对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还有以下几项特别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