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诉讼协调
时间:2023-12-16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协调的含义
行政诉讼中的协调机制
协调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行政诉讼中的协调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当发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错误或瑕疵,并被诉行政机关要求主动改正时,法院通过说服疏导原告,使其达到合理的诉讼目的并撤诉的工作方法。引入协调机制在行政诉讼中有其理论基础。
行政机关的责任和法院的职责
立法者认为,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管理职权的被告,其具体行政行为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因此,被告行政机关应依法行政,无权随意处分。同时,作为司法机关的人民法院,在审理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维持,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撤销或变更。传统的“执法如山”理念下形成了这种法治理论。然而,实际上,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大量撤诉案件的背后是法院通过协调达成的结果。因此,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并不意味着不能将协调作为行政诉讼中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手段或环节。为了构建和谐的官民关系并节约司法资源,越来越多人开始推崇在行政诉讼中使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即诉讼协调来化解纷争。
行政审判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审判的定义和影响
行政审判是人民法院通过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项工作,旨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管理程序。行政审判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国家、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随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增强,公共权力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的协调与平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现行法律对调解的限制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除赔偿诉讼外,不适用调解。这种法律规定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行政诉讼发展的需要。处理不好行政争议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甚至导致上访,特别是不利于人民法院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因此,最高法院也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行政诉讼和解制度,尽可能采取协调的方式,在不违反法律、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促使当事人和解。
通过协调解决行政纠纷的实践
在审判实践中,法院对通过协调解决行政诉讼案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2006年至2008年审结的22件行政诉讼案件中,通过协调处理后原告撤诉的有12件,占行政诉讼案件总数的54%。可见,通过协调解决行政纠纷的方式具有很大的潜力,并且能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证据提交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与特点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调取与收集规则
行政诉讼中法院调取证据与当事人收集证据的规则。法院可依法调取证据,但需限制权力范围。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但经法院准许可以补充相关证据。规定限制了法院的自由裁量权,确保了行政诉讼的公正和合法性。
-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
-
行政案件再审审查期限
-
律师服务费用标准
-
拆迁纠纷属于行政案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