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根据第三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在7日内无法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先予受理;受理后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裁定驳回起诉。
如果被诉人民法院在7日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或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受理后可以移交或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自行审理。
以上规定的期限,从被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之日起计算;因起诉状内容不完整而责令原告补正的,从人民法院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条第1款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原则确立了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原则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要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以法律为尺度,作出公正的裁判。
3、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这一原则确立了人民法院通过行政审判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特有原则,简称合法性审查原则或司法审查原则。
4、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7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这一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在行政诉讼中的具体体现。
5、使用民族语文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8条的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行政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6、辩论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9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辩论是指当事人在法院主持下,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充分陈述各自的主张和意见,互相进行反驳的答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8、人民检察院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0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从法理上正确分析征用补偿法律关系,是确立征用补偿基本原则的基础。第一,政府行为必须受到法律严格限制的原则。第二,公平合理的补偿原则。政府负有公平合理补偿农民财产损失的职责和义务;农民有权要求政府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补偿标准和金额的确定应遵循平等合理、弥补实际损害的基本原则,不能以行政手段限制和剥夺农民的财产主体地位及求偿权。
行政合同中双方权利应该在合同中有具体的规定,法律没有具体的规定。订立行政合同要求行政主体事先公开表示订立合同的意向及公布合同内容。行政合同在签订过程中要求行政主体平等地对待行政相对各方,让参与的各方有均等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实力。全面履行原则,是指
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贯穿于行政诉讼活动整个过程或主要过程,指导行政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诉讼行为的重要准则。是指反映行政诉讼法本质要求,表现行政诉讼法各种制度和具体规则间的内在关系,指导行政诉讼活动基本方向和基本过程,调节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对罪犯判处刑罚,还要强调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使罪犯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当然,对少数违法分子,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目的,决不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