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代表人和代理人有什么区别
(一)行政诉讼代表人
1、概念指在原告(或被告)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由一人或数人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其他当事人则可不参加诉讼,但人民法院的判决及于全体当事人的诉讼形式。
2、诉讼代表人不同于诉讼代理人,也不同于法定代表人。
3、诉讼代表人主要有两类
(1)不具备法人资格组织的诉讼代表人;
(2)集团诉讼的诉讼代表人。
行政诉讼代表人是本案的当事人,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他人的权益。
(二)行政诉讼代理人
1、概念
指以当事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代替或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人。
2、特征
(1)只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维护被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进行诉讼活动。
(2)只能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诉讼行为,其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3)只能代理一方当事人,而不能在同一诉讼中代理双方当事人。
(4)必须具备诉讼行为能力。
3、分类
(1)法定诉讼代理人只适用于没有诉讼行为能力或限制诉讼行为能力的公民,不适用于法人、组织,更不适用于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
(2)指定诉讼代理人一般发生在作为原告的公民无诉讼行为能力,且无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不能行使代理权的情况下。
(3)委托诉讼代理人可以接受委托成为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有以下几类:律师、社会团体、公民的近亲属;公民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诉讼代理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权利是不同的。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法》中规定的可以起诉的行政强制措施有两类,包括针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针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强制措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被告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文章还介绍了关于共同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诉讼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