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导致教育教学工作受损;
(二) 对学生进行体罚,并经过教育不改正;
(三) 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且影响恶劣。
如果教师的行为属于第(二)项或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并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管理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且事实清楚,可以维持原处理结果;
(2) 对于被申诉人不履行法律、法规的情况,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
(3) 如果管理行为的一部分违反了法律、法规和规章,或者处理决定的事实不清,可以变更不适当部分或责令学校重新处理;
(4) 如果管理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可以撤销原处理决定。如果原处理决定所依据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可以责令学校进行修改或废止。
如果受理申诉的主管部门逾期未作处理,或处理时间过长,且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作出申诉处理决定后,应当将申诉处理决定书发送给申诉当事人。申诉处理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如果申诉人对申诉处理决定书不服,可以向原处理机关隶属的人民政府申请复核。如果申诉内容直接涉及人身权、财产权或其他属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申诉人在自动撤回申诉或接到受理申诉机关的正式处理后,不得就同一事实和理由再次提出申诉申请。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证明对象主要集中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是整个证据制度的核心。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主要来自行政程序,主要由被诉行政主体提供,并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不同,行政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