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提起行政复议吗
时间:2023-11-08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不作为的救济途径——行政复议
一、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该法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形包括:1. 不服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如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行政拘留等;2. 不服对行政机关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采取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如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3. 不服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的变更、中止、撤销的决定;4. 不服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自然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决定,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5.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合法的经营自主权;6. 认为行政机关变更或废止了农业承包合同,侵犯了其合法权益;7. 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征收财物、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8. 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证书,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有关事项,但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9. 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但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履行;10. 申请行政机关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费,但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11. 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二、行政不作为的特点
行政不作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消极性:行政不作为在主观上表现为行政主体对行政职权的放弃,在客观上表现为不履行或拖延履行行政作为义务。2. 违法性:违法性是行政不作为的本质特征。由于行政主体没有在法定期限或合理期限内履行行政义务,行政不作为必然违法。从理论上讲,合法的行政行为必然不构成行政不作为。3. 程序性: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最基本的是要看其是否启动并完成了行政程序。只要行政主体启动并完成了行政程序,不论相对人的实体要求是否满足,行政主体的行为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积极作为行为,不构成行政不作为。4. 非自由裁量性:行政主体在行政行为中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然而,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行政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行政主体在履行行政义务方面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履行其承担的行政义务,不能放弃、推诿或拖延履行。
三、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不作为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 在依申请的行政案件中,对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不予受理或受理不予答复;2. 在依职权的行政案件中,对受害人请求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申请或行政主体自己发现的需要立即实施救助义务的情形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拖延履行行政义务;3. 在接到行政相对人的许可申请、求助申请或依职权发现相对人需要立即实施救助义务的情形后,借故摆脱,无正当理由在法定的或合理的期限内拖延履行行政义务;4. 不履行行政合同中约定的行政义务;5. 不履行基于行政主体的自身行为所派生的行政义务,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被确认违法后,赔偿请求人向行政主体申请行政赔偿,但行政主体不予答复。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
行政诉讼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
法律咨询: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法律咨询中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具备合法资格和地位,符合法律法规,且行政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容合法适当,并遵循法律程序。同时,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复议和诉讼的相关规定。
-
房屋征收补偿不合理,能提高补偿吗
-
面对“征收补偿决定”,应当如何救济
-
征收中公房承租人拒不搬迁该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