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管辖是指不同审级的人民法院之间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划分。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的设置分为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四个审级,《行政诉讼法》对他们各自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做出了具体规定。
一般来说,基层法院管辖一般案件,而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特殊案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三类特殊行政案件:(1)确认发明专利权案件和海关处理的案件;(2)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3)本辖区内的重大、复杂案件。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也是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地域管辖是在级别管辖的基础上解决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分工。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可以分为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适用于一般行政案件,按照一般标准确定管辖。一般标准是行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一标准包含两层含义:首先,行政诉讼中地域管辖的确定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该向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其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该向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但需注意行政案件经过行政复议的情况。
特殊地域管辖适用于特殊案件,根据特殊标准来确定管辖。由于行政案件的复杂性,根据一般标准确定地域管辖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因此需要按照特殊标准来确定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经复议的选择管辖,由原行为机关所在地法院或复议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根据原告的选择来确定;(2)不动产提起诉讼的,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专属管辖;(3)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而提起诉讼的,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管辖,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裁定管辖是指根据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或决定来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移送管辖,即某一人民法院在受理原告起诉后,发现自己对该行政案件没有管辖权时,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2)指定管辖,即上级人民法院在一定情形下指定某一下级人民法院管辖;(3)管辖权的转移,即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将行政案件由下级人民法院转移给上级人民法院,或由上级人民法院移交给下级人民法院。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最大的区别在于管辖范围。由于行政机关的设置复杂于法院,其管辖范围也不同于行政诉讼。
行政复议管辖可以分为三类情况:(1)对政府所作行为不服申请复议,按照“政府对政府”的标准确定管辖,向其上一级政府申请复议;(2)对政府工作部门所作行为不服申请复议,应当根据管理体制确定管辖。对于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的部门,由政府工作部门所属政府或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由申请人选择;对于实行垂直领导的部门,由上一级主管部门管辖;(3)特殊机关或组织设置的管辖,可以按照先确定行为主体,然后找其上一级的原则确定管辖。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案件的审理级别。我国法院分为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法院四个审级,各级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不同。一般案件由基层法院管辖,特殊案件则由中级、高级及最高法院管辖。中级人民法院主要管辖包括专利案件等特定类型案件,而高级和最高法院主要管辖重大复
行政诉讼中的共同地域管辖情况。包括经过复议的案件、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以及不动产涉及到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情况。同时,文章还涉及各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和行政案件的管辖原则。在多个法院有管辖权时,原告有权选择其中一个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