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以可诉性标准看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
律师解答:判断某一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首先要看该行为是否是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其次要看该行为是否为法定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情形。根据《行政诉讼法》和《若干解释》规定的精神,拥有行政管理职权的机关
相关法律知识:
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认定,关键在于审查其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否产生实际影响。上级行政机关就特定事项、针对特定对象对下级所作的批复、指示、指令、责令等内部行政行为,其虽然不是以外部相对人为直接相对人;但如果该行为具有导致下级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强制力,且对外部相对人产生了必然的、实际的和确定的法律效果,也就是说内部行政行为实际影响到了外部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当事人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时该行为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内的可诉行政行为。
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政诉讼范围,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许可等十二种情况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具体内容。该法规定了详细的诉讼范围,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行政裁定的适用范围。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关于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以及行政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诉讼。同时,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如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
行政机关的法律咨询义务,包括依法依规履行职责、法定权限内行为、合法委托事务、对受委托组织监督及承担法律责任等。同时,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包括起诉状和答辩状的送达、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条件、公开审理和保密例外、合议庭的组
中国行政诉讼法及配套规定中的举证责任问题,主要讨论了第三人对原告起诉期限异议的举证责任。文章指出,在行政诉讼中,起诉期限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同时,文章还讨论了被告搜集证据的限制问题,认为《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的限制主要是针对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