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通常为自知道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然而,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起诉期限,具体规定如下: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作出决定,除非法律或法规另有规定。如果申请人不服复议决定,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根据《最高法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如果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起诉期限应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最长不得超过2年。如果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根据《最高法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如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起诉期限应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于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起诉期限超过20年的不予受理;对于其他具体行政行为,起诉期限超过5年的不予受理。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的活动。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并称为三大诉讼,是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形式之一。
行政诉讼具有以下特征:
(1) 行政诉讼所要审理的是行政案件,与其他诉讼的区别在于解决的是行政争议。
(2)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进行的一种司法活动。
(3) 行政诉讼是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以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4) 行政诉讼解决的是特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
(5) 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具有恒定性,原告为行政管理中的相对方,被告为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
行政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后,原告提出新请求的处理办法,以及行政诉讼举证期限的规定。根据司法解释,一旦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新的诉讼请求将不被允许,除非有正当理由。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10日内提供证据,举证期限过后提供的证据不被采纳。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已于2015年5月1日起开始施行,其中第46条第一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特殊情况耽误起诉期限的,在障碍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