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审查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具体行政行为后,应当就是否准许强制执行作出裁定。然而,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并未明确规定当事人对准许执行裁定不服时可以寻求何种救济途径。这导致在实践中,被执行人对准许执行裁定的不服却无法得到解决。
以2001年杨某违反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被处罚的案例为例,动物防疫部门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处罚决定,人民法院经审查作出准许执行的非诉行政裁定,并按照处罚决定进行强制执行。2004年,杨某向法院申请确认准许强制执行行政裁定的违法性,并要求赔偿损失。
该案的问题在于:1. 被执行人对准许执行裁定不服时,应该以何种方式、在多长的期间内寻求救济;2. 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提出的异议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回应。
为了给予当事人救济的机会,对于非诉行政执行裁定的上诉权和复议权的缺乏有其合理性。然而,本文认为,对于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若干解释对审查的要求较低,只有明显违法才能裁定不准强制执行。由于司法职能的地方化,行政审判庭的审查往往比规定的标准更宽松。此外,人民法院在对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进行审查时通常只进行书面审查,不听取被执行人的陈述和申辩。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定的监督和救济途径来确保审查的准确性。
此外,即使为了满足行政行为的效率要求,执行后也应该为被执行人提供合理且普遍适用的救济方式。有人提出,如果人民法院在执行后发现执行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可以要求行政主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然而,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非诉行政执行是司法执行而不是行政执行,如果执行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被执行人有权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执行裁定的违法性,并要求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查。只有在确认不应执行后,人民法院才能撤销原准许执行裁定,并赔偿被执行人因此造成的损失。
对于被执行人对非诉行政执行裁定的异议,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九条的相关规定,可以在行政裁定书中规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时,可以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一次复议。复议期间不会停止裁定的执行。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当事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还可以让人民法院及时发现审查中未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纠正。同时,也能满足行政行为效率的要求。
根据若干解释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对于非诉行政执行裁定,也应适用这一规定。即在非诉行政执行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当事人可以申请再审。人民法院在受理后,应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有理由,应以通知的形式告知当事人重新审查执行依据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确实不应执行,应先撤销原准许执行裁定,作出不准许执行裁定,并赔偿被执行人因此造成的损失。
当事人在行政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两年后向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根据若干解释的规定,对此裁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上诉。
根据上述案例,杨某在准许强制执行行政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两年后提出再审请求,人民法院应该裁定不予受理。对于这一裁定,杨某有权提起上诉。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根据若干解释及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不服是否准许强制执行的行政裁定不能提起上诉,并且也未规定可以向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申请复议,这就导致实践中当事人对准许执行裁定不服却找不到救济途径。上述案例中,杨某申诉是在准许强制执行行政裁定发生法律效力两年后,人民法院
第九十七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第八十八条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从维护生效行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