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判决是指对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所作出的判决。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1款第4、5、6项规定,履行判决适用于以下三类案件:
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时,如果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则可以提起履行判决。
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时,如果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则可以提起履行判决。
当公民认为行政机关未依法发给抚恤金时,可以提起履行判决。
执行力是指通过民事执行程序将判决中确定的给付义务转化为现实效力的能力。换句话说,当判决中涉及给付义务时,当事人可以依据判决,在义务人未履行义务的情况下,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65条第3款的规定,如果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法院的判决或裁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对于应当归还的罚款或应当给付的赔偿金,法院可以通知银行从行政机关的账户中划拨相应金额。
对于在规定期限内未履行判决的行政机关,法院可以自期满之日起,按日处以50至100元的罚款。
法院可以向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人事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接受司法建议的机关应根据相关规定及时处理,并将处理情况告知法院。
对于拒不履行判决或裁定且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依照刑法第157条的规定,可以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根据具体情节,可能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罚金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对于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行政机关,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可以通知银行从该行政机关的账户内划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