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抵押 > 房产抵押担保 > 房屋抵押权之间的冲突要怎么解决

房屋抵押权之间的冲突要怎么解决

时间:2024-12-10 浏览:3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438
【房产证纯抵押】房屋抵押权之间的冲突及解决

房屋抵押权冲突的实践表现

再抵押

再抵押,又称为余额抵押,是指在房屋的一部分价值上设定抵押权后,在其余价值上再设定其他抵押权。各个抵押关系不重叠,所担保的债务金额总计起来不超过该房屋的总价值。

重复抵押

重复抵押是指抵押人在设定抵押权后,又向其他抵押权人设定担保的行为。这导致同一房屋上有多个抵押权人,形成多个抵押关系,其担保债权的价值总额超过该房屋的价值。

再抵押的法律效力

我国《担保法》明确了再抵押的法律效力。根据《担保法》第35条第2款的规定:“财产抵押后,该财产的价值大于所担保债权的余额部分,可以再次抵押,但不得超出其余额部分。”再抵押制度为充分发挥物的价值,为民事主体的融资提供了便利。

重复抵押的效力

国外主要立法例未明确规定重复抵押的效力,但从理论上来看,多数承认重复抵押的效力。主要理由如下:

1. 符合意思自治原则

重复抵押的制度安排符合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在彼此知道重复抵押的情况下,愿意接受重复抵押的安排并签订合同,表明其愿意承担重复抵押的风险。

2. 便利民事主体融资

重复抵押制度为民事主体的融资提供了便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融资方便对民事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法律的制度安排应该为民事主体提供最经济、最便利的融资工具,而不应成为其融资的束缚。

3. 实务层面的考量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尽管当事人提供了抵押,但抵押权在债权实现中的作用相对较小,主要起心理上的保障作用。在我国,对于重复抵押,《担保法》持否定态度,《物权法》未作规定。然而,抵押物的价值会因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动,并非恒定。因此,在实践中,原本属于余额抵押的情况,有可能因抵押物估价不当或市场行情变化而转为重复抵押的情形。因此,对于普通债权,应肯定重复抵押的效力。

银行债权与重复抵押

然而,对于银行债权,不应轻易肯定重复抵押的担保效力。因为银行债权涉及国家的资产。如果允许重复抵押,就可能出现银行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勾结、不断重复抵押、套取银行贷款的情况。这将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扩大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影响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担保法》规定的思考

根据《担保法》第35条第1款的规定:“抵押人所担保的债权不得超出其抵押物的价值。”对于这一规定,理论上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笔者认为,基于对抵押权人的权利充分保护的立法本意,对于普通债权,应明确肯定重复抵押的担保效力。因为禁止重复抵押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干涉,也违背了抵押担保设立的目的,不利于抵押人在该财产上权利的行使和该财产经济效用的发挥。同时,抵押物的价值会因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变动,并非恒定的。因此,对于普通债权,应肯定重复抵押的效力。然而,对于银行债权,不应轻易肯定重复抵押的担保效力,以防止滥用重复抵押导致的不良后果。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房屋抵押权登记流程

    房屋抵押权登记的具体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受理申请、审核、登记、收费发证和立卷归档等环节。同时介绍了根据《担保法》的相关规定,特定财产抵押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其他财产抵押可自愿办理,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 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的目的和效力

    房屋和土地一并抵押的规定的目的和效力,其旨在解决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属于不同权利人时的利益冲突。但规定存在缺陷,未改变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分离的现实,且可能导致交易安全风险、重复担保欺诈等问题,并限制了当事人的意志自由。

  • 按揭房办抵押所需时间

    按揭房办理抵押所需的时间及相关问题。贷款者提交申请材料后,经过征信报告和个人资质房屋抵押审核,一般需要两到三周左右获得贷款。银行和担保公司在放款速度上有差异,银行放款慢是因为需要办理房产评估、抵押登记等手续,而担保公司通过了解银行和更多的资本担保,能

  • 房屋抵押登记程序及法律依据

    房屋抵押登记的详细程序和法律依据。包括申请时需要提交的文件、登记审核的流程、变更与注销抵押登记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文章详细解释了整个抵押登记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和注意事项。

  • 房屋抵押借贷的返还问题
  • 房屋抵押的法律性质
  • 房屋抵押贷款啥条件
抵押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