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级医院、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个体诊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等使用医疗器械的单位,是医疗器械的主要使用者。然而,调研发现这些单位的相关人员虽然对医学、药学等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视,但对于医疗器械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了解甚少,难以合法使用医疗器械,确保其安全、有效,更好地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案例:2007年6月8日,执法人员在某医院仓库检查时,发现该仓库里的一类医疗器械“一次性使用薄膜手套”有效期至2007年5月10日。该医院医疗器械出库单显示:5月20日保健科领取上述手套10袋。执法人员到保健科进一步调查发现,上述手套已经使用6袋,库存4袋。本案中,该医院使用的手套已经过期。
定性:这种使用过期器械的行为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应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进行处罚。
1. 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或者包装标识等标示的生产企业不存在。
案例:某镇卫生院使用的医疗器械“心电综合分析系统”合格证标示生产企业为北京某医药企业。该卫生院提供的上述器械注册证编号:京药器监(准)字02第101185号,生产企业许可证编号:京药管械生产许20000118号,发证机关均为: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但经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协查,该生产企业并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从未核发注册号为“京药器监(准)字02第101185号”的注册证。
定性:上述器械为未经注册的假冒产品。本案中,某镇卫生医院使用“心电综合分析系统”的行为应当定性为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
2. 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或者包装标识等标示的生产企业虽然存在,但是医疗器械并非该企业生产。
案例:某医院使用的医疗器械“WM-Ⅱ型微米光治疗仪”机身标签标示生产企业为大连某公司,未标示注册号、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号等内容。经大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查,该生产企业为合法的器械生产企业,但是从未生产过“WM-Ⅱ型微米光治疗仪”。上述产品为假冒的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过错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医疗过错行为在诊疗阶段和病历记载中的常见违规行为以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常见违规行为。并讨论了如何确定医疗过错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医疗过失行为的参与度是确定损害赔偿责
医疗过错参与度的评定方法及等级。医疗过错参与度是在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中,分析医疗损害结果与医疗过错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科学诉讼活动。根据医疗过错的不同参与度,可分为100%、75%、50%、25%和0%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因果关系描述。确
食药监局的询问笔录主要包括办案人员向当事人介绍身份和出示证件的过程,并将此过程详细记录在询问笔录中。具体询问的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被询问人需要如实回答。食药监局的主要职责包括起草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政策规划,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