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是指在具备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当事人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但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对所争议事实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执己见。
医疗过错侵权纠纷可分为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和其他医疗赔偿纠纷。在医学会出具医疗事故结论后,根据法官的释明,可将诉讼请求变更为医疗事故赔偿。若鉴定结论不属于医疗事故,可直接适用《民法通则》有关损害赔偿的过错责任进行赔偿。若直接以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提起诉讼,鉴定结论出现不属于医疗事故时,医疗机构将不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患方起诉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时,无需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疗机构必须通过申请医疗鉴定来证明其不存在医疗差错以及医疗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否则将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甚至败诉。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因此,法院审理医疗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实行医疗机构举证责任倒置。
尽管法律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举证倒置责任,但患方不应认为自己无需承担任何举证责任。患方需要证明存在医疗侵权损害的基本事实,包括以下内容:
患方需要提供病历和收费单据等证据,这是证明医疗关系存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
一般通过医疗病历可以证明损害结果的存在,对于造成残疾的情况,还需要委托人身伤残等级鉴定并提交伤残鉴定报告。
患方还需要证明所主张的赔偿项目的合理性及具体数额。此外,根据“持有证据的人负有提交证据的义务”规则,患方有向法院或鉴定机构提交未建立门诊档案的门诊病历的义务。
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包括医患协商调解、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在处理过程中,医疗鉴定是重要的一环,其流程包括向市医疗鉴定委员会提起申请、受理和交费、提交陈述书等材料、选取专家鉴定组、患医陈述和专家讨论以及出具医鉴结论报告等步骤。处理
医疗纠纷的调解程序。首先介绍了诉前调解的步骤,包括患方咨询专业法律顾问或专科医生后提出索赔要求的方式。若医院承认过错,双方可协商赔偿并签订协议;若不承认,则患者应提起诉讼。接着介绍了医疗纠纷的诉讼程序,包括起诉时的索赔数额把握、申请法院调取病历和进行
医疗事故鉴定期限的规定。病员及其家属在医疗纠纷发生后一年内可提出鉴定申请,如病员死亡,家属应在死亡后或收到尸检报告单后15天内申请。如对鉴定结果不满,可在接到鉴定结论书后的15日内向上级委员会或法院申请重新鉴定或提起诉讼。医学会应在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
法院不受理的四种医疗纠纷,包括超过时效的医疗事故争议、同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非法行医造成刑事责任的医疗纠纷以及重要资料不全且情节不清的医疗纠纷。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三种方式: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