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中心应界定为民事主体
时间:2025-01-24 浏览:5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案情」
急救中心的法律地位及其与患者的民事法律关系
一、急救中心的法律地位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急救中心属于医疗机构的范畴,其法律地位应被视为一种医疗机构。而非行政主体或准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管理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而急救中心则是根据患方的要求,向患者提供医疗急救服务,不存在单方面行使职权的情况。因此,急救中心的法律地位应被界定为民事主体。
二、急救中心与患者的民事法律关系
从合同理论的角度来看,急救中心与患者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双方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相对等。急救中心作为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及时、全面地履行合同内容。而患者则应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急救活动。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患者向急救中心拨打电话求救,可以视为一种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而急救中心记录患方情况并表示即将发车,则是一种同意对方要约的意思表示。双方形成合意后,合同成立并生效。根据合同的约定,急救中心应当及时赶到现场,对患者进行逐步检查、诊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维持患者生命,并将患者及时送往医院。如果患者病情危重,不宜搬动,医护人员就必须对患者进行现场急救。患者则应该按照急救中心的要求,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急救活动。
三、急救中心的民事主体性质
急救中心具有医疗机构的性质,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属于民事主体。虽然急救中心在紧急医疗救助服务方面具有类似公用部门的性质,但并不具备行政主体的特征。急救中心与其他公用企业、事业单位一样,具有我国民法中民事主体的法律特征。急救中心作为紧急医疗救助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拥有医疗设施、技术、人才的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地位。患者在紧急情况下往往没有选择余地,因此急救中心的民事主体性质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四、急救中心的法律责任
由于急救中心与患者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双方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急救中心未能及时赶到现场或未能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导致患者丧失生命,急救中心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尚未对急救中心的权利义务、法律地位等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具体案件中,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约定以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确定急救中心的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医疗纠纷案件分析及争议
一起医疗纠纷案件,患者因病情恶化在被告芦溪县大安中心卫生院接受治疗,最终不幸身亡。针对此事件,存在三种争议意见,分别是被告应赔偿、被告不应赔偿但应补偿、以及被告不应承担责任。争议焦点包括是否误诊、抢救时间是否延误、助理医师的资质问题以及家长的责任等。
-
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分析
因医疗过错引发的纠纷案件。患者张某因咳嗽就诊被误诊为肺结核并接受治疗,后确诊为左上支气管肺癌晚期,最终死亡。家属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县医院和县结防所承担民事责任。作者认为虽然不构成医疗事故,但存在医疗差错,医疗机构应承担民事责任。判断医疗机构是否承担
-
原告要求医院赔偿医疗费、丧葬费、保险损失费等各项损失
王华为妻子春梅购买康宁定期保险后,春梅因病去世,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情况下,王华将春梅住院治疗的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的故事。医院因在治疗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防范春梅的血液病,导致诊疗时机延误,最终春梅抢救无效死亡,原告要求医院赔偿各项损失共计66931
-
行政裁定的法律特点
行政裁定的法律特点及其与行政判决的关系。行政裁定是行政机关在特定阶段针对行政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判,具有法律效力。行政裁定的特点包括法律授权的主体是行政机关,针对与行政管理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决,且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同时,行政裁定具有准司法性,兼具
-
家庭协议书的法律效力问题
-
模拟拆迁的协议要注意的法律问题
-
医疗事故引发的膝盖损伤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