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险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所承保的风险是多种多样的,从经营成本考虑,保险公司不可能配备门类齐全的专业人员,仅靠保险公司自己所有的专业人才难以完成保险事故的评估、鉴定任务,而且由保险公司自己的工作人员进行事故评估和鉴定是否公正,很难使人信服,于是从事保险事故勘验、鉴定、评估的保险公估人应运而生。保险公估人是依法设立的独立的从事保险事故评估、鉴定业务的机构以及具有法定资格的从事保险事故评估、鉴定工作的专家,是协助保险理赔的独立第三人,接受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的委托为其提供保险事故评估、鉴定服务。
由于保险公估人的评估、鉴定结果事关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护,保险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保险事故的评估和鉴定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1.保险人和被保险人都有权聘请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者专家,对保险事故进行评估或者鉴定。
2.受聘进行评估和鉴定保险公估人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
3.受聘进行保险事故评估和鉴定的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立的独立的专业机构,受聘进行保险事故评估和鉴定的个人必须是具有法定资格的专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险公估机构的从业人员及个人保险公估人必须通过专门的资格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必须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审核批准并办理有关登记方可开展业务;必须交存一定数额的保证金或者投保职业责任保险。
4.保险公估人应当依法公正地执行业务,对保险事故的评估、鉴定要有科学依据,以事实和证据作为评估鉴定的基础,遵循评估鉴定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估鉴定手段和方法,作出评估、鉴定报告。评估、鉴定报告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二、保险公估人对其过错行为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保险公估人承担过错赔偿责任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是保险公估人必须具有主观上的过错。过错指的是保险公估人在从事保险事故评估、鉴定业务中的一种主观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个方面。故意指的是保险公估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行为会给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造成损害,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损害后果的发生。过失指的是保险公估人对其行为会给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造成损害的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该后果能够避免。
二是保险公估人的过错行为给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造成了损失。这种损失在保险评估、鉴定业务中一般是经济上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现有财产和利益的减少。间接损失是指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应当得到或者能够得到的利益而没有得到。
三是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的损失与保险公估人的过错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定的事实与一定的行为之间存在的客观的、必然的联系。如果保险人、被保险人的损失不是由于保险公估人的过错行为造成的,保险公估人就不存在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
三、保险公估机构接受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的委托,从事保险事故的评估和鉴定业务,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其业务活动的报酬。
保险公估机构收取的费用由保险人或者被保险人与保险公估机构订立的委托或者聘用合同约定,同时应当遵守本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比如价格法、合同法、有关财产评估方面的行政法规的规定等。
在企业集团公司中实施原则监管的可行性。原则监管强调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和自主权,以及金融机构的自我管理和经营环境在监管中的作用。与规制监管相比,原则监管更具灵活性,但也面临依法监管与原则监管的矛盾,需要建立可预见性的前提并寻求更多违反原则处罚的成功案例
中国保险法对保险公司的设立和运营的规范。包括设立条件、注册资本、保证金缴存、运营和监管、责任和义务以及破产和解散等方面。保险公司需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并满足一系列条件,其注册资本和保证金缴存都有明确规定。在运营过程中需遵守相关法规,报送各类报告
营业执照股东变更的法律程序。包括提交材料前往工商局变更手续,前往质量技术监督局、税务局办理相关手续。对外商投资企业而言,还需前往商务局办理批复和批准证书的变更手续,并前往统计局、外汇局、财政局办理多项变更手续。
国家信访局发布的《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则》。该规则明确了适用范围和目的,规范了工作程序,引导信访人向诉讼途径解决诉求。同时,为了推进依法分类处理工作,国家信访局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制定清单、公布工作规程等。该规则的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