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债权保障制度的原则
任何制度都必须具备其骨架原则,这个制度才是有灵魂有活力的制度。债权保障制度的构建,也需要一定的原则做基础,引导债券关系向公平、正义的良好方向发展。我认为债权保障制度必须具备以下的原则。
1.意思自治原则
债权关系首先是民事法律关系,属于私法范畴,因此债权保障制度应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意思表示。债权人有权利实现或放弃债权,也有权利选择债权保障的救济方式。债权保障制度只是处于协助、辅导其实现权利的地位。充分尊重债权人的意思表示,他们才会积极地参与市场活动,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也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
2.公平原则
我认为,债权保障制度不应当有倾向性,不应当单单只为维护债权人而存在,否则便让债权人取得非常强势的地位而损害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导致社会对债的憎恶感。它应该根据公平原则适当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种利益的均衡,让债权关系尽可能达到权利义务的等值。当债权利益非自愿地失去均衡时,应公平地给当事人调整利益关系的机会,具体体现为合同中的情势变更和侵权中的根据情势继续索赔原则。
3.诚信原则
债权保障制度必须督促双方讲究诚实信用,以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养成良好风气。对于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转移资产,法律赋予债权人抗辩权,撤销权,并确定了担保和定金,违约金的法律效力。
4.利于债权实现原则
债权快速实现,是减少债权人成本,刺激资金流转经济活跃的需要。适当地给于债权人代位权,允许债权的转移让优势的个人或者组织实现债权,有助于债的实现。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债权保障制度要为债权人提供合法救济,限制债权人凭借优势滥用权利。
债权保障制度的构建应当以以上原则为导向,确保法律规范不走弯路,不偏激,沿着良性的道路发展。
二.现有债权保障制度的缺陷
要敢正视缺陷才能完善这样的一种制度,我总结的制度缺陷有以下几方面:
1.债权保障的法律零散地存在于民法、合同法、物权法当中,形式比较零散,缺少总结,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2.部分法律条款规定得比较空泛,不够具体,如不当得利之债;而有些虽然具体,但取证难度大,内容抽象可操作性差,比如情势变更,我认为是非常难取证,法官难操作的。
3.缺乏有效率的部门进行债权保障的工作。债权的维护主要靠当事人私力救济和法院,私力救济缺乏强制力,诉诸法院又缺乏效率,因此我认为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有权威的保障部门。
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特征以及解读和界定。民事责任能力是民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共同构成民事主体的理论基石。其特征包括基于违反民事义务、以恢复被侵害人权利为目的、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和保护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文章还讨论了民事责任
离婚协议的成立和生效过程。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为终止婚姻关系而达成的一致性意见,成立需满足民事法律行为的三个条件。但离婚协议的生效并非在成立时立即生效,而是以双方解除婚姻关系为前提,办理离婚手续后生效。此外,离婚协议生效后,如果一方存在欺诈或胁迫行为,
债权人只有欠条能否提起诉讼的问题。起诉需满足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债权人仅凭欠条可以提起诉讼,但还需提供其他证据说明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发展、变更、消灭情况。
放弃一般抗辩权的可行性和风险。保证人作为权利的持有者,可以选择放弃抗辩权,但这样做可能在未来追偿过程中面临困难。一般抗辩权是保证人在面对债权人请求时的一种防御性权利,具有多种属性。放弃抗辩权是法律赋予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但必须符合法律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