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抗辩权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特征,学理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独立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在没有主债权的情况下,有权利对债权请求提出抗辩。例如时效完成抗辩权和先诉抗辩权。而从属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必须拥有请求对方履行债务的债权,该抗辩权仅从属于其自身的债权存在,实质上起担保作用。因此,一旦该债权消失,抗辩权也会随之消失。例如同时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从属抗辩权只对拥有抗辩权的当事人的债权具有从属性质,对另一方的债权没有从属性质。
永久抗辩权又称为消灭抗辩权或毁灭抗辩权,指抗辩权的行使可以永远拒绝对方的请求权。在诉讼中,这表现为使原告的起诉被驳回的判决。例如时效完成抗辩权。在法定时效期限内,债权人未积极主张其债权,时效期限届满后,债务人可以永久地拒绝债权人的请求。尽管债权人仍然具有债权请求权,但债务人可以永远地行使抗辩权,使债权无法通过请求来实现。一时抗辩权又称为延缓抗辩权或延期抗辩权,指抗辩权的行使可以暂时拒绝对方的请求权。例如同时履行抗辩权,当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对方的要求之前,可以暂时行使抗辩权拒绝对方的请求。一旦对方已经履行要求并提出请求,一方将无法行使抗辩权,对方的请求立即生效。不安抗辩权也属于一时抗辩权,当先行履行义务的一方因对方财产显著减少而难以履行义务时,可以在对方未履行或提供适当担保之前行使不安抗辩权,暂时拒绝对方的请求。一旦对方已经履行或提供担保,先行履行义务的一方的不安抗辩权立即消失,对方的请求权立即生效。再比如先诉抗辩权,通常保证人可以在主债权人未对主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而未能取得结果之前,行使抗辩权拒绝主债权人的请求。一旦主债权人已对主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而未能取得结果,先诉抗辩权立即消失,请求权生效。
法定抗辩权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当事人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例如地区民法典第144条规定的时效完成抗辩权,我国《合同法》第66条规定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第68条规定的不安抗辩权,以及《担保法》第17条规定的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等。约定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基于契约自由原则而约定的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抗辩权的产生是依法律规定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有待研究的是,抗辩权是否可以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约定而产生。我认为,只要当事人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抗辩权的存在。例如甲与乙在无偿委托合同中约定,如果委托人甲不向受托人乙提供处理委托事务所需的必要费用,乙有权拒绝甲的完成委托事务的请求。这样的约定无疑应该被允许。
担保人在行使先诉抗辩权时需要注意的四个要点,包括保证责任的明确约定、行使时间、行使条件以及先诉抗辩权的效果。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先诉抗辩权的防御性与阻却性、独立性与专属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担保人需明确只有在保证合同中明确约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为一般保证时,
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即在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不履行或不符合约定时,后履行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前提是双方债务在同一双务合同中存在互为对价关系。同时履行抗辩权允许在对方未履行债务时保留自己的给付,双方债务同时履行时,
抗辩权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学术上对抗辩权的定义存在差异,而我国的《担保法》则明确了狭义上的抗辩权。文章将重点讨论狭义上的抗辩权,包括不同种类的抗辩权如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等。
抗辩权的种类与区别。抗辩权可分为独立抗辩权和从属抗辩权,前者无需主债权即可行使,后者仅从属于特定债权。另外,根据行使效力的强弱,抗辩权可分为永久抗辩权和一时抗辩权。文章还介绍了先履行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它们在不同情境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