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通说,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负有给付义务,另一方负担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双务合同包括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有偿)、委托合同(有偿)、借款合同、技术合同等,以及其他法律中规定的类型化合同,如劳动(雇佣)合同、保险合同等。只有在双务合同中,当事人之间才存在对待给付,从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具有公平性。单务合同(未附条件的赠与合同)和不真正的双务合同(无偿委托合同)不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
对于原给付义务的延长或变形是否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存在疑问,尤其是债务不履行的损害赔偿或让与请求权、合同无效或被解除后双方的恢复原状义务,《合同法》并未对此进行规定。然而,日本民法典第546条规定:“第533条(同时履行抗辩)之规定,准用于前条情形。”日本民法典第545条规定:“(一),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权时,各当事人负有使相对人恢复原状的义务,但不得侵害第三人的利益。(二)于前款情形,对应返还的金钱,应附加自其受领时起的利息。(三)解除权的行使,不妨碍损害赔偿的请求。”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97条规定:“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因此,同时履行抗辩权基于双务合同的义务,但其法律基础在于义务之间的牵连性,而原给付义务的延长或变形并不丧失牵连性。合同无效或被解除后,双方恢复原状义务之间仍然存在对价关系和牵连性。合同法第58条、第97条中的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即是原给付义务的延长或变形。即使被撤销或解除的原合同中明确约定双方的给付义务有先后履行顺序,该先后履行顺序随合同的撤销或解除而归于消灭,在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情形中,同样适用同时履行抗辩权。
中国票据抗辩权的相关规定,包括其限制和种类。票据抗辩是为了保护债务人的权益,但需要进行限制以保证票据流通性。《票据法》对票据抗辩作出了具体规定。票据抗辩分为对物的抗辩和对人的抗辩两大类,前者基于票据本身的问题,后者基于债务人与特定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抵消权的定义、条件和抵消通知的要求。当合同双方互负债务时,可以进行债务抵消,即各以其债权充当债务清偿,实现债务消灭。债务人主张抵消权需满足多种条件,如双方互负债务、债权均已到期、债务同种类或同一性质等。同时,债务人发出抵消通知时不得附加条件或期限。
担保人的抗辩权的类型和特征。担保人的抗辩权分为一般抗辩权和专属抗辩权,其中一般抗辩权不受保证责任方式的限制,保证人可以独立行使,目的是保护自身权益并延缓或免除保证责任的承担。而专属抗辩权则是保证人专门享有的对抗债权人之请求权的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的含义、性质和成立条件。不安抗辩权是一种延期抗辩权,允许一方在对方无法履行合同或有不能履行合同的风险时中止履行,直到对方提供证明其履行能力或担保为止。不安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包括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应先履行义务且对方存在履行障碍。行使此权利需要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