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诉人某城市信用社公司(以下简称信用社)与被上诉人何某之间存在一起担保物权确认纠纷。
原审法院经审理查明,1994年何某取得了位于P市人民路行政南小区80号楼2单元10号的69.18平方米房产,该房产的房产证编号为P房字第xx972号。1997年3月,周某借用了该房产证,并将其转借给了周某玉。周某玉使用该房产证在车站信用社办理了抵押贷款,并在P市房地产管理局办理了房屋抵押登记。由于周某玉未能偿还贷款,信用社起诉周某玉追偿贷款。为了确定贷款抵押证明书上的何某签名是否为何某本人所写,P阳县法院委托P市公安局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认定证明书上的签名不是何某所写,因此引发了何某对房产证的索要,从而产生了本次纠纷。
原审法院认为,何某要求确认信用社不享有抵押权,本案应为担保物权确认纠纷。信用社主张房产抵押有效,认为在周某玉的贷款未偿还之前,不能办理抵押撤销手续。然而,由于何某与信用社未订立抵押合同,也未提供抵押证明,且未追认抵押担保关系,双方之间并不存在抵押担保关系,因此双方的房产抵押合同并未成立,信用社无权享有抵押权。对于信用社的辩称,原审法院不予采纳。原审法院支持了何某要求确认信用社不享有抵押权的理由。周某和周某玉对本案纠纷的形成存在过错行为,因此案件受理费由他们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第五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九条第二项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判决如下:
一、确认某城市信用社公司对何某的房产证号为P房字第xx972号的房产不享有抵押权;
二、驳回何某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200元,由周某和周某玉共同承担。
信用社不服原审判决,提起上诉称,1997年3月28日,周某玉在信用社贷款11万元,并以何某的房产证作为抵押,并办理了过户手续,符合担保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抵押合法有效。该贷款已于1998年5月向P阳县法院起诉,P阳县法院作出(1998)法经初字第29号经济调解书,调解书明确规定“逾期依法处理抵押房屋”。同级法院无权更改或推翻生效的调解书。鉴定书的检材未经双方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本案已超过诉讼时效,因此请求法院撤销原判,依法改判。
被上诉人何某辩称,周某玉在信用社贷款时使用了我的房产证作为抵押,我并不知情,我没有为其提供担保,也未在房产部门办理过抵押登记。抵押证明书上的字迹并非我所写,经笔迹鉴定,检材是由P阳县法院的工作人员合法提取的,鉴定结论客观真实有效。原审法院将鉴定书作为证据使用并无不当。我根本不知道信用社是否起诉,我从未收到法院送达的起诉状,也未参加过诉讼活动,调解书对我不具有约束力。由于信用社至今未能提供我为其提供担保的证据,因此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我一直向周某催要房产证,并且周某承认我对他主张权利。因此,上诉人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请求二审法院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院经审查发现,本院查明的事实与原审查明的事实一致。
本院认为,周某在借用何某的房产证后,又将其转借给周某玉作为贷款抵押。信用社与周某玉在办理贷款抵押时,应当确保房屋所有权人何某同意,才能办理抵押登记并签订抵押担保合同。由于何某与信用社未签订抵押担保合同,双方之间不存在抵押担保关系,因此该房产抵押合同并未成立,信用社无权享有抵押权。由于何某一直向周某追要房产证,因此未超过诉讼时效。综上所述,信用社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并无不当,应予维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审案件受理费200元,由周某和周某玉负担。二审案件受理费200元由信用社负担。
担保物权的相关内容。担保物权旨在确保债权的实现,具有优先性,其设立旨在保证债务的履行。担保物权具有特定的特征,包括以确保债务履行为目的、设定在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上、以担保物的价值为内容以及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文章还提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担保物权的四个主要特征及其法律规定。担保物权旨在确保主债务的履行,赋予债权人对担保财产优先受偿权;只在特定财产上设定;以担保物的价值为内容,属于物权的一种;具有从属性和不可分性。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担保物权的设立、无效情形、转移和消灭等相关法律规定。
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处理方式。当保证和物的担保并存时,债权人可选择担保方式。若无特别约定,两者都有清偿责任。若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保证人在其放弃范围内减轻或免除责任。债务人自己提供的物保中,保证人处于第二担保地位;而第三人提供的物保中,债权
重复抵押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阐述了重复抵押的价值和公示的重要性。文章指出,重复抵押充分利用抵押物的价值,为融资提供更广泛的渠道。我国法律规定超出抵押物价值的部分不可再次抵押,同时对于同一财产有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情况,规定了清偿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