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期债权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根据法律原则,原则上是不可以保全的。然而,如果未到期债权具有法律上的确定性,那么尽管第三人可以行使先履行抗辩权,但在债权人无违约的情况下,未到期债权仍然具有约束力,因此对这种未到期债权可以进行保全。然而,如果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存在明显的违约风险,第三方在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则不得保全。
在采取保全措施时,如果第三方既不否认未到期债权又不予配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第13条的规定,执行法院可以依法冻结被执行人的未到期债权,并在债权到期后参照到期债权予以执行。第三人仅以该债务未到期为由提出异议的,不影响对该债权的保全。
因此,第三方具有司法协助义务。一旦接到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第三方应该暂停向被执行人支付款项,或将相应款项交至法院指定账户。
财产保全是一种法律制度,指的是人民法院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当事人的一定财产采取强制性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有效执行。
对到期债权的诉讼保全是指法院在立案或案件审理阶段,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对债务人已到期的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债权采取强制性措施,裁定第三人不得对本案债务人清偿。由于对到期债权的保全涉及本案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超越了本案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若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第三人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利。
到期应得收益是指当事人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对其存于相对人处的具有资本性质的投资所应收得的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对债务人到期应得的收益,可以采取财产保全措施,限制其支取,并通知有关单位协助执行。
因此,到期应得收益与到期债权一样,均为债权人到期的但尚未被其实际占有支配的金钱利益,实践中容易混淆。
合同法中的中止履约权和合同解除权。根据立法本意,当事人享有这两项不安抗辩权利,其中中止履约权的行使条件是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可能无法履行债务。在一定条件下,不安抗辩权还可以转化为消灭的抗辩权,权利人可依法行使合同解除权,消灭对方的履行请求权和合同关
依法行使抵押权的条件和特别约定,以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抵押权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行使抵押权,同时建议签订房地产抵押合同时增加特别约定以保护抵押权人利益。不安抗辩权的行使需满足后给付义务人履行能力明显降低等条件,先履行义务人需提供充足证据,并且债
不安抗辩权的适用条件。它适用于双务合同,在异时履行的情况下更为常见。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只有在先履行方的债务已届清偿期,并提供确切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能力时才能成立。满足条件时,后履行方可以主张不安抗辩权,暂时中止合同履行并要求先履行方采取
先履行方的抗辩权在双务合同中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时如何保护先履行方的利益。文中介绍了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通过比较两者,分析我国合同法在此方面的立法选择。不安抗辩权的发生需满足后履行方财产状况恶化和履约能力丧失或可能丧失两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