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以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为首要条件。财产上的利益指因一定事实而增加财产总额。即使只致他人损害而自己未获得利益,也不构成不当得利。
财产的利益包括财产的积极增加和消极增加。财产的积极增加指权利的增强或义务的消失,从而扩大财产范围,如取得所有权、知识产权、除去所有权上负担等。财产的消极增加指财产本应减少但因一定事实而未减少所产生的利益,如本应支出的费用未支出,实际上等于增加了财产。
不当得利的成立还要求一定事实使他人的财产总额减少。若仅有一方获利而无他方受损,则不能构成不当得利。
损失包括财产的减少和消极减少。财产的减少指现存财产的减少。财产的消极减少指财产本应增加而未能增加。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求利益和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一方受损是他方获利所致。至于损失与利益的范围大小是否一致,形态是否相同,在所不问。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求获得利益没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不要求取得权力或财产也无合法依据。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一方取得不当利益,使他方遭受损失的事实。不论其属于事件还是行为,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发生不当得利引起债的关系形成后,必然产生相对应的法律后果。
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后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拾得遗失物的归还义务和拒不归还的处罚,以及不当得利的定义和返还义务。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拒不归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受益人有返还义务,返还范围视其是否善意或恶意而定。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善意取得是当无权处分人将财物转让给第三人时,若受让人善意取得该财物,则获得所有权,而原权利人失去所有权。原始取得则是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物权,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和意愿。善意取得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善
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对其他债务人行使求偿权,须因自己为财产上的给付,而使其他债务人共同免责。发生求偿权的条件如下:。求偿权的范围,不同于基于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的偿还请求权,而接近于基于委托的费用偿还请求权。免责行为人清偿连带债务的本息时,可请求自免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