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当得利侵权纠纷中,受益人应当返还所获得的全部财产,包括原受利益及其孳息。如果双方有约定,应按照约定进行返还;如果没有约定,则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一) 如果所获得的财产是特定物品,应当返还原物;如果原物被丢失或损坏,则应进行折价补偿。
(二) 如果财产是种类物品,但已经丢失或损坏,那么应当返还同类物品或进行折价补偿。
在受益人获得利益时,如果他不知道没有法律上的原因,那么他只需要承担返还请求权提出时的现存利益。现存利益是指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扣除以下项目后的余额:
(一) 受益人因为领取和保存所获得的利益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和有益费用。
(二) 受益人因为相信所获得的利益无需返还,而将自己的财产转让给他人所遭受的损害。
(三) 受益人原本拥有的权利因为获得利益而消失或减少所遭受的损害。
(四) 因为所领取的物品本身的性质或瑕疵,直接对受益人所领取的财产造成的损害。
在受益人获得利益时,如果他明知道没有法律上的原因,那么他应当将所获得的利益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同返还,并且如果造成了损害,还应当进行赔偿。
如果受益人在获得利益时不知道没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后来得知了,那么他应当返还他得知之前的现存利益,并且还要加上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一并返还,并且如果造成了损害,还应当进行赔偿。
受益人为获得利益所支出的必要费用可以在所获得利益的范围内主张扣除,而为保存利益所支出的有益费用可以在受益人返还时现存的增加额度内主张扣除。
如果善意受益人将应当返还的利益无偿转让给第三人,并且声称所获得的利益已经不存在,那么利益受损人可以基于物权的追及效力向第三人主张返还。
如果因为侵权行为获得利益导致他人受到损害,那么受损人有权选择根据本处理意见要求返还不当得利的责任,或者根据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定要求承担侵权责任。
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的关系,分析了两者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互相制约的特点。《合同法》和《物权法》对此分别做出了规定,前者旨在保护静态安全,后者旨在保护动态安全和商品交易稳定性。善意取得制度保护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而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待定状态需要
无权处分赠予合同的效力问题。这类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经权利人追认或无权处分的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合同即为有效。文章还阐述了无权处分的一般法律效果,包括在处分物交付前后的不同情况和法律处理。此外,《民法典》生效和《合同法》废止的规定也有所
不当得利标的物的返还问题,包括其基本原则和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除了原有利益外,受益人应返还基于不当得利产生的各种利益的价额,包括获得的标的物和行使权利获得的利益等。当无法返还原物时,应以相应价额作为返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价额的
不当得利债权能否转让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在不涉及协议或法律规定禁止转让的情况下,不当得利债权可以依法转让。同时,《民法典》对债权转让的规定也进行了明确。违法的债权债务转移是无效的,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债权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