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债权债务 > 债的种类 > 不当得利 >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期限是多久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期限是多久

时间:2024-03-18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4367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让我们不知所措并且十分烦恼。那么到底该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手心律师网小编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期限是多久”这个问题及其后续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限

一、不当得利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者将拾得的遗失物据为己有等情况。取得利益的人被称为受益人,而遭受损害的人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方面取得了财产利益,一方面受到了损失,取得的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期限

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适用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至137条的规定,我国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三种,分别是特别诉讼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并且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时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适用范围相同,适用于特别诉讼时效期间适用范围以外的请求权。二者除了期限不同外还存在以下区别: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可能会中止或中断,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则没有中止或中断的情况。

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前提是权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在现实生活中,不当得利的受损人的权利往往不是受益人的行为所致,而是主要由受损人自己引起的,个别情况下可能是第三人的过错或自然事件引起的。在受损人自己过错的情况下发生不当得利,受损人是知道或至少可以推定受损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因此,不当得利是由受损人自己引起的,所以不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综上所述,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大多数情况下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适用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为3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因此,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二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的存在。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诉讼时效才能开始计算。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投资不成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投资不成不构成不当得利的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阐述了不当得利的基本类型包括给付不当得利和非给付不当得利。同时,根据最新资讯,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法律规定,说明了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返还不当利益。

  • 公信效力是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

    公信效力在善意取得中的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善意取得中的几个要素:一是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的情况;二是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三是有偿转让交易行为;四是完成了法定的公示方法。文章强调在完成公示的前提下,善意取得才能成立,并且针对不同财产类型(动产和不

  • 拾得遗失物拒不归还的处罚

    拾得遗失物的归还义务和拒不归还的处罚,以及不当得利的定义和返还义务。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归还失主,如果拒不归还则可能构成侵占罪。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获得利益,受益人有返还义务,返还范围视其是否善意或恶意而定。

  •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

    善意取得与原始取得的区别。善意取得是当无权处分人将财物转让给第三人时,若受让人善意取得该财物,则获得所有权,而原权利人失去所有权。原始取得则是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取得物权,不依赖于原所有人的所有权和意愿。善意取得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出让人无权处分、受让人善

  •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有期限限制吗
  •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如何体现的
  • 因债务人不当得利所产生的债务有哪些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