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者将拾得的遗失物据为己有等情况。取得利益的人被称为受益人,而遭受损害的人被称为受害人。受益人和受害人之间形成了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
不当得利成立的要件包括四个方面:一方面取得了财产利益,一方面受到了损失,取得的利益与所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的规定,大多数情况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适用于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为3年。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至137条的规定,我国诉讼时效期间分为三种,分别是特别诉讼时效期间、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并且规定了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时间。
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适用范围相同,适用于特别诉讼时效期间适用范围以外的请求权。二者除了期限不同外还存在以下区别: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受侵害之时起算;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可能会中止或中断,而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则没有中止或中断的情况。
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前提是权利人不知道或不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在现实生活中,不当得利的受损人的权利往往不是受益人的行为所致,而是主要由受损人自己引起的,个别情况下可能是第三人的过错或自然事件引起的。在受损人自己过错的情况下发生不当得利,受损人是知道或至少可以推定受损人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的。因此,不当得利是由受损人自己引起的,所以不适用最长诉讼时效期间。
综上所述,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大多数情况下应适用普通诉讼时效期间,即适用民法规定的诉讼时效为3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因此,行使不当得利请求权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二是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的存在。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诉讼时效才能开始计算。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所以,不当得利的基本效力为受损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成立的四项基本要件,即一方获利;一方受损;获利无法律上原因;获利与受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取得利益致他人损失,之所以成立不当得利,原因在于利益的取得无法律上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称为“没有合法根据”。非统一说通常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与非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