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权处分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名义对他人财产实施的法律上的处分行为,但行为人没有处分权。
一物二卖是民法上常被用来说明债权平等原则、第三人侵害债权以及物权行为独立性等法律概念的虚构案例。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对象是指"无权处分合同",而非"无权处分行为"。
在物权行为模式下,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负担行为的效力不受处分权的影响,处分行为是相对于负担行为而独立化、无因化。在权利人未追认的情形下,仅处分行为无效,而处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
在非物权行为模式下,将处分行为纳入债权行为之中,视标的物所有权变动为债权合同直接发生的法律效果。因此,只存在债权合同是否有效的问题,而不另外存在处分行为是否有效的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表明无权处分在不同合同中的效力待定情况不同。
在权利人未追认或无处分权人订立合同后未取得处分权之前,该处分合同的效力处于待定状态。
效力待定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需要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
在无权处分合同中,无处分权人缺乏处分能力本应使订立的合同无效。然而,考虑到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如果权利人追认或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没有理由强使该合同无效。
因此,在权利人追认前或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前,将合同规定为效力待定合同,而不是简单地宣告该合同无效,这符合各方的利益。权利人对效力待定合同追认后,或无处分权人取得处分权后,该合同就生效。
行政处罚的追责时效相关规定。根据《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行政机关不再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追责时效的设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行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使行政机关加强执法监督和追责力度。但追责时效也有其限制,在特殊情况下需依据
表见代理与善意取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表见代理和善意取得都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合理信赖,但二者在相对人的注意义务、适用场景及构成要件等方面存在不同。表见代理涉及代理行为的外观,其构成要件包括无权代理、客观上的代理权理由等,但存在可操作性不足和善意判断不明确
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时,合同自始有效。行为人未取得处分权,权利人又不追认的,合同无效。 权利只能由享有处分权的人行使,无处分权人处分他人财产则构成对他人财产的侵害。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
在甲接电话期间,乙和丙商议以300元的价格将西服出卖。否则由丙赔偿损失。 1.认为丙的行为构成狭义无权代理。而应视为乙和丙订立了合同,该合同不因无权代理而无效,有行为人承担履行责任或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51条的规定,权利人未追认或无权处分人未取得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