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补偿协议受到法律保护,而无效的补偿协议则不受法律保护。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拆迁补偿协议无效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不具备拆迁民事权利能力(或主体资格)的拆迁人与被拆迁人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无效。
2. 拆迁人与非安置房屋所有权人或权利人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无效。
3. 被拆迁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拆迁人所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无效;被拆迁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与拆迁人所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应征得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同意,否则无效。
4. 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或者无代理权时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且未经权利人追认的无效。
5.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无效。
6. 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为无效等。
除上述情形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效情况外,其他依法订立的拆迁补偿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的拆迁征地行为比较频繁,本文仅对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协议无效的情形进行了简要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包括: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方利益;
3.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在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无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在重大误解订立合同或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情况下,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另外,当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
被征收人在签订补偿协议后应保留一份补偿协议原件的重要性。保留原件能保护自身权益,避免征收方可能的篡改和侵害。此外,若后期发生诉讼,原件可作为有效证据。文章还提及了相关的法律规定。
企业拆迁时签订拆迁协议的权利主体及相关法律后果。包括法定代表人和房屋征收部门作为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可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同时,无民事行为能力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拆迁协议无效,与未成年人签订协议的情况罕见。此外,拆迁人未办理相关手续而签订的拆迁协议也
如何审查房屋拆迁补偿协议。在签订协议时,需要明确违约责任和合同履行程序,并注意避免先行拆迁设备和厂房而后变更项目规划导致损失的情况。审查合同应注意是否存在不利因素和不公平条款,特别是付款条件。此外,办理房屋拆迁协议公证时,需注意房屋产权人已死亡的情况
拆迁协议是否能办理房产证的问题。拆迁协议本身不能直接用于办理房产证,还需要其他相关证明和程序。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安置房和回迁房的区别,以及征地未补偿的解决方法。需注意,征地未补偿属于违法行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