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未成年保护 > 司法保护 > 明知学生患哮喘还体罚老师体罚学生会被刑拘吗

明知学生患哮喘还体罚老师体罚学生会被刑拘吗

时间:2024-09-15 浏览:3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56581
前阵子微博上有家长爆出自己孩子有哮喘的情况还遭该老师体罚而咳血的情况,后来经过调查证明咳血是家长伪造,但学生遭学校老师体罚也是事实,那么,明知学生患哮喘还体罚老师体罚学生会被刑拘吗?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给您主要介绍相关知识。

明知学生患哮喘还体罚老师体罚学生会被刑拘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出现轻伤以上伤情的,会构成故意伤害罪,可以对其采取刑事拘留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被禁止的。同时,《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的行为。根据《教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教师体罚学生,若经教育不改,品行不良、侮辱学生且影响恶劣,将受到行政处分或解聘的处罚。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体罚的危害性

侵犯了儿童的人权和尊严

体罚行为侵犯了儿童的人权和尊严,剥夺了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造成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可以导致长大后的行为问题

体罚不仅给儿童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创伤,可能导致长大后出现行为问题。

和家庭暴力之间没有严格的区限

体罚与家庭暴力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常常以体罚为辩解。

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

体罚只能在短期内产生效果,无法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

体罚并不能真正教育学生,反而可能损害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儿童可能因为害怕被打而学习,这反而会对他们的求知欲造成伤害。

据科学研究表明,在体罚中成长的孩子长大之后智商普遍偏低,且易产生精神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在体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商普遍偏低,并且更容易出现精神问题。

违反我国现行法律制度

体罚和变相体罚违反了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体罚和变相体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在生理方面,可能导致学生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在心理方面,体罚使儿童感到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并对他们的心灵造成摧残,扭曲他们的人格,损害他们的尊严,阻碍他们的思维发展。加拿大学者进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了体罚对孩子未来身心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并且患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在偶尔被打的被调查者中,有21%患焦虑症,70%患抑郁症,13%酗酒,17%滥用毒品。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国贫困儿童中心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盖尔绍夫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体罚可能导致10种不良行为,如易于攻击他人、反社会行为以及成年后对子女和配偶施暴等。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

    中国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的问题。依据《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福利院可以接受未满16周岁的特困人员的收留抚养,并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收养孤儿的限制条件,包括被收养人的年龄、身世背景等,以及收养人的年龄、抚养

  • 童工的法律定义

    童工的法律定义及相关的处罚规定。童工指的是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与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法律明确规定了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标准,包括罚款和加重处罚的情况。同时,也明确了哪些情况下不属于童工范畴,如参与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等。规定由劳动部

  • 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的定义及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文章明确了未成年人包括少年和青少年的不同称呼所对应的法律定义和权利差异,并详细列举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如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等。同时,也阐述了未成年人应承担的义务,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文章还介绍了关

  • 16岁聚众斗殴罪轻伤是否会被判刑

    关于我国法律对于未成年人聚众斗殴罪轻伤的处理规定。16岁的未成年人犯聚众斗殴罪轻伤,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有特殊规定,并强调在刑事诉讼中的特殊权利,如法定代理人在场权、获得指定辩护的权利以及全面调查原则。这些措

  • 老师打学生手心是否犯法
  • 学生被老师体罚受伤谁来赔偿
  • 老师体罚学生如何处理
未成年保护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