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与普通劳动者不同,他们通过投资自己的人力资本来获得公司的部分所有权。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工资、地租、利润和企业家人力资本收入共同构成新经济的增量。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收入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有着明显区别,因此,董事与公司之间的薪酬纠纷不应被视为普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
作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董事能够充分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不需要劳动法提供特别保护。劳动立法的假设是劳动者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但对于董事来说,这个假设并不适用。根据国外和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公司治理规则,加重董事的义务和责任是一个趋势。董事并不属于弱势群体,劳动法没有必要给予特殊保护,而且,董事与公司之间的薪酬纠纷按照民法处理更符合私法自治的要求。
按照劳动争议处理董事与公司之间的薪酬纠纷,不利于双方的利益。对于公司而言,在合法解雇董事时,必须承担巨额的劳动补偿费用。董事的薪水很高,这将给公司带来很大负担。另一方面,如果公司无故解聘董事,董事只能获得标准的经济补偿,这对被无故解聘的董事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相反,如果按照民事合同或民事争议来处理这一薪酬纠纷,双方都可以获得公平合理的处理结果。
按照劳动争议处理董事与公司之间的薪酬纠纷,程序繁琐,时间冗长,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处理劳动争议需要先申请劳动仲裁,然后才能提起民事诉讼。而且,劳动仲裁申请必须在发生劳动争议后的60天内提出,超过此期限将无法受理。这意味着董事失去了司法救济的机会,这与现在的公司治理需要完全不符。
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过程中需要提交的一系列必要材料。包括公司设立登记申请书、代表或代理人证明、会议记录、公司章程等文件,以及发起人的资格证明、验资证明、非货币财产出资证明等。此外,还涉及董事、监事和经理的任职文件、法定代表人任职文件、住所使用证明等。
美国和中国的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美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而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代表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有助于公司规范经营和发展。虽然非上市公司仍多采用家族式治理,但越来越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当公司和劳动者之间产生一定的争议的情况下公司可以起诉员工,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和处理一般民事纠纷一样,其主要程序有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
因报销款产生的纠纷并不属于劳动纠纷,而是属于财产关系产生的民事纠纷,不是属于劳动仲裁的范围。(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