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27日,欧共体国家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关于民商事裁判管辖权及判决执行的公约》(以下简称“塞尔公约”或“公约”),旨在为缔约国之间的民商事诉讼管辖和法院判决执行事项创设统一的制度和规则。公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法院判决的自由流通,以减少对外国法院判决的不信任。
建立欧洲共同体的《罗马条约》的缔约者们意识到,自由流通固然重要,但如果对法律义务的履行存在困难,将会阻碍共同市场的发展。因此,根据《罗马条约》第220条的规定,六个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开始了为简化相互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和仲裁裁决程序的谈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于1960年成立了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相关的公约。
当时,欧共体国家之间的判决相互承认和执行主要通过少数双边条约来调整。然而,这些条约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大多数规定了间接管辖权原则,即执行地国法院只有在依据本国法认定外国判决具有管辖权时才能执行。面对这种复杂的程序,起草公约的专家委员会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继续保持间接管辖权原则,要么实行统一的管辖权规则,即采用直接管辖权原则。
公约的起草者们大胆地采用了直接管辖权原则。根据该原则,在执行地国法院的角度来看,如果外国法院适用的管辖规则与本国相同,执行地国法院无需对外国判决的管辖权进行审查即可予以承认和执行。这保证了法院判决在欧洲共同体市场内的自由流通。
根据塞尔公约的规定,任何欧共体成员国意欲加入公约都必须在原公约的基础上与原始缔约国订立特别协定。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欧共体成员,他们与原有的六个公约缔约国进行了漫长的谈判,并于1978年签署了《加入公约》。1982年,希腊加入欧共体,也通过签订《加入公约》加入了塞尔公约。这些《加入公约》只对1968年的塞尔公约进行了一些纯技术性的修改,并没有改变公约的基本原则。
为了避免各缔约国对塞尔公约的解释产生分歧,1971年6月3日,欧共体六个原始成员国在卢森堡签署了《关于由欧洲共同体法院解释塞尔公约的附加议定书》。该议定书授予欧共体法院对公约进行司法解释的权力。
塞尔公约以四种正式文字的形式制定,给解释工作带来了困难。此外,公约没有一般性条款可指导国内法院的法官在解释和适用公约时克服困难。因此,1971年的附加议定书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欧共体法院从统一欧洲的角度出发,有权解释公约适用中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在涉外民事关系方面的规定。文章明确了涉外经济贸易、运输和海事纠纷仲裁的适用规则,包括涉外仲裁委员会的设立、聘任外籍仲裁员、证据保全程序、仲裁庭的笔录和证据要点、撤销与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情形,以及涉外仲裁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生效后实施的仲裁裁决撤销程序及其法律背景。该程序的设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当事人权益并借鉴了国际先进做法,但同时也出现了监督程序缺陷及过度强调法院监督等问题。立法者在制定仲裁法时忽视了国情差异及法院自身监督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出
关于涉外仲裁裁决的申请条件。首先,当事人申请仲裁裁决需满足双边条约或国际公约的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条件。其次,仲裁程序必须是正当的且符合规定的仲裁法或选定规则。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还需满足已经生效和具有执行内容的要求。最后,提交申请书及相关文件是
关于肇事车辆法院是否可以拍卖的问题。当被执行人未履行法院判决时,法院有权扣押车辆并在一定程序下进行拍卖。拍卖的前提条件是对方已申请强制执行且被执行人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根据相关法律,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可以进行拍卖或变卖。对于国家禁止交易的物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