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决的形式缺陷指的是裁决不符合仲裁地法规定的某些形式要求。例如,裁决中没有明确标注当事人和仲裁员的姓名或仲裁机构的名称,或者未说明裁决的依据理由,或者裁决未采用书面形式等。
在某些国家,立法确实对仲裁裁决的形式有明确要求,并规定形式上的缺陷可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例如,比利时《司法法典》将未采用书面形式的仲裁裁决、未说明理由的仲裁裁决以及包含相互冲突规定的仲裁裁决视为可撤销的理由;日本《民事诉讼法典》将未附具理由的仲裁裁决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之一;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则将未附具理由、日期和仲裁地以及未由仲裁员签署的裁决视为可撤销的理由。因此,裁决的形式缺陷在这些国家可作为撤销仲裁裁决的理由。
然而,大多数国家虽然对仲裁裁决的形式有要求,但并未将形式缺陷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来规定。因为一般情况下,裁决形式上的缺陷可以通过仲裁庭进行修正,并不会严重影响裁决所确定的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因此,《示范法》并未将形式缺陷作为可以撤销裁决的理由之一,而是在“裁决的改正”程序中作了补救规定。
	
	   仲裁裁决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形式缺陷和实体错误。形式缺陷指裁决不符合某些国家法律规定的特定形式要求,例如未明确标注必要信息或未采用书面形式等。不同国家对于形式缺陷的态度不同,一些国家将其作为撤销裁决的理由,而多数国家则允许仲裁庭进行修正。实体错误则
	
	   涉外仲裁裁决的撤销和不予执行程序的详细步骤。包括当事人申请、提供证据、合议庭审查核实以及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等环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涉外仲裁及外国仲裁事项的两个通知,详细说明了撤销和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的审查程序和时间限制。
	
	   新的仲裁司法监督制度中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及其对涉外仲裁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文章详细阐述了撤销裁决审查与仲裁协议效力异议审查的区别,以及撤销裁决审查和申请不予执行裁决审查的不同之处。在审查方式和效果上,撤销裁决审查具有主动性和广泛影响力,而申请不予执
	
	   或裁或审制度以及一裁终局制度的相关内容。前者尊重当事人选择争议解决途径的权利,仲裁协议排除法院管辖权,但特定情况下法院仍有权审理案件。后者则规定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即产生法律效力,不可再向法院起诉或复议,但符合法律规定的撤销情形时可申请审查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