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时间:2024-03-20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2001年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到877.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49.6亿美元,进口额428.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5%、7.9%和3.1%。就农产品贸易而言,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0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额369亿美元,比1990年的289亿美元增长了27.7%,其中美国和中国为其两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是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渐加剧。本文将从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人手,分析2002年以来贸易摩擦的新动向,以及在新的情况下日本采取的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限制措施的历史
1995年,日本对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实施限制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又开始对中国的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同年6月8日,日本政府停止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作为反制裁,中国政府在6月21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并要求日方纠正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错误决定和歧视性做法。经过半年多的谈判,这次贸易摩擦在同年12月21日解决,双方都撤销了限制措施。
贸易摩擦与非关税措施
贸易摩擦往往是由于一个国家实施某项政策措施后,对其贸易伙伴的利益造成损失,引起贸易伙伴进行制裁,从而引发贸易战。在贸易摩擦中,双方所运用的政策手段往往是非关税措施。关税措施是透明且容易识别的,并受到WTO规则制约,如出口补贴、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不容易明确界定,有些措施隐蔽且难以澄清,如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国内税费政策和政府鼓励买国货、抵制购买外国产品等。
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特点
自2002年以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表面上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贸易摩擦并未完结,因为根源问题未消除。2002年以来,中-日贸易摩擦呈现以下特点:1. 从传统的正面交锋转向隐蔽运作:长期以来,日本运用紧急限制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引发中-日贸易战。1995年和2001年的贸易摩擦就属于此类。然而,由于日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转向使用更隐蔽的技术性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主要通过动植物和食品进口的检疫措施进行限制。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易货贸易的法律特点
易货贸易的法律特点。易货贸易是一种基于换货的贸易形式,具有灵活性,在交货时间、支付方式和成交对象上都有多种选择。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易货贸易的退免税规定。易货贸易的出口销售与自营出口销售有所不同,主要是采用相互记账方式,但出口退税处理方式与自营出口退税
-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较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较分析。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巨额逆差状态,比重较低,与货物贸易发展严重不对称。发展服务贸易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横向产业发展模式显示,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利润增值空间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产业价值
-
合同形式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形式的规定。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形式,但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需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必须遵守书面形式要求。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和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也有相应的书面形式要求。如果未遵守规定或约定,合同可能不成立,但在特定情况
-
组织资本与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目前在国际农产品外贸总额的排位上列第七位,占世界农产品外贸总额的3.55%。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农产品的出口形势是出人意料的。此前,业内绝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首先受到最大冲击的是农业,特别是在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可能会导致900万到2000万农民的失
-
浅论后WTO时代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
浅谈农产品出口怎样突破技术贸易壁垒
-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