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时间:2024-03-20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2001年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到877.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49.6亿美元,进口额428.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5%、7.9%和3.1%。就农产品贸易而言,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0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额369亿美元,比1990年的289亿美元增长了27.7%,其中美国和中国为其两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是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渐加剧。本文将从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人手,分析2002年以来贸易摩擦的新动向,以及在新的情况下日本采取的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限制措施的历史
1995年,日本对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实施限制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又开始对中国的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同年6月8日,日本政府停止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作为反制裁,中国政府在6月21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并要求日方纠正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错误决定和歧视性做法。经过半年多的谈判,这次贸易摩擦在同年12月21日解决,双方都撤销了限制措施。
贸易摩擦与非关税措施
贸易摩擦往往是由于一个国家实施某项政策措施后,对其贸易伙伴的利益造成损失,引起贸易伙伴进行制裁,从而引发贸易战。在贸易摩擦中,双方所运用的政策手段往往是非关税措施。关税措施是透明且容易识别的,并受到WTO规则制约,如出口补贴、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不容易明确界定,有些措施隐蔽且难以澄清,如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国内税费政策和政府鼓励买国货、抵制购买外国产品等。
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特点
自2002年以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表面上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贸易摩擦并未完结,因为根源问题未消除。2002年以来,中-日贸易摩擦呈现以下特点:1. 从传统的正面交锋转向隐蔽运作:长期以来,日本运用紧急限制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引发中-日贸易战。1995年和2001年的贸易摩擦就属于此类。然而,由于日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转向使用更隐蔽的技术性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主要通过动植物和食品进口的检疫措施进行限制。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国际贸易合同订立的步骤
国际贸易合同的订立步骤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四个步骤,并介绍了国际贸易合同的定义和在订立合同时需要注意的品质、数量等条款。要达成交易,发盘和接受是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有效的发盘和接受需要具备的条件。
-
中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意识等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中国政府已形成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
-
第一章 超限货物的定义和等级的确定
超限货物的定义和等级的确定。首先定义了超限货物,即货物在平直线路上或特定曲线线路上超过限界则被视作超限货物。接着,根据超限部位和超限程度,超限货物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后,规定了铁路局、分局和基层单位在超限货物运输中的责任分工。
-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农产品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进口额增速尤为显著。美欧国家在现行汇率机制下受益明显,其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得到增强。尤其是美国,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其农产品出口到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持。即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人民
-
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的影响
-
分析服务贸易发展与财税政策运用的关系
-
南城营业执照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