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时间:2024-03-20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中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其经济结构的互补性使两国间的贸易发展很快。2001年中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额达到877.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449.6亿美元,进口额428.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5.5%、7.9%和3.1%。就农产品贸易而言,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0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额369亿美元,比1990年的289亿美元增长了27.7%,其中美国和中国为其两大贸易伙伴。特别是中国,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但是近年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日渐加剧。本文将从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人手,分析2002年以来贸易摩擦的新动向,以及在新的情况下日本采取的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口的对策。
中-日农产品贸易磨擦的新动向
限制措施的历史
1995年,日本对中国进口的大蒜和生姜实施限制措施,最终以中国实施出口配额管理和日方实施进口商申报管理而结束。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又开始对中国的大葱、香菇、蔺草席实施临时性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同年6月8日,日本政府停止从中国进口禽类产品。作为反制裁,中国政府在6月21日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气调节器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并要求日方纠正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错误决定和歧视性做法。经过半年多的谈判,这次贸易摩擦在同年12月21日解决,双方都撤销了限制措施。
贸易摩擦与非关税措施
贸易摩擦往往是由于一个国家实施某项政策措施后,对其贸易伙伴的利益造成损失,引起贸易伙伴进行制裁,从而引发贸易战。在贸易摩擦中,双方所运用的政策手段往往是非关税措施。关税措施是透明且容易识别的,并受到WTO规则制约,如出口补贴、进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不容易明确界定,有些措施隐蔽且难以澄清,如技术性的贸易壁垒、国内税费政策和政府鼓励买国货、抵制购买外国产品等。
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特点
自2002年以来,中-日农产品贸易摩擦表面上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贸易摩擦并未完结,因为根源问题未消除。2002年以来,中-日贸易摩擦呈现以下特点:1. 从传统的正面交锋转向隐蔽运作:长期以来,日本运用紧急限制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引发中-日贸易战。1995年和2001年的贸易摩擦就属于此类。然而,由于日本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转向使用更隐蔽的技术性措施限制中国农产品,主要通过动植物和食品进口的检疫措施进行限制。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区别
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区别以及相关的补偿标准。青苗补偿费是对未收获农产品的补偿,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是对农地内设施的补偿。房屋拆迁补偿标准遵循“拆什么,补什么,拆多少,补多少,不低于原来水平”的原则。其他设施的迁移或补偿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协商并制定相
-
中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
中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高度重视,通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意识等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中国政府已形成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服务
-
日本农业的竞争力问题
日本农业的竞争力问题。由于低自给率和高农业进口,日本农业面临着缺乏竞争力的困境。过高的内外价差和过低的国际竞争力使得日本农产品价格远高于国际价格。WTO农业协定对日本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国内农业政策以应对外部压力。
-
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影响
中国国际贸易摩擦的现状及其影响,分析了全球贸易背景下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的情况,并指出了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包括服务业出口能力和对外投资能力的不足,以及不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同时,也指出了新兴或现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势迅猛
-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
增值税纳税人可抵扣的价款项目
-
南城营业执照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