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调解,又称为诉讼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司法调解是在人民法院法官的主持下,当事人双方通过处分自己的权益来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司法调解以当事人之间私权冲突为基础,以当事人一方的诉讼请求为依据,以司法审判权的介入和审查为特征,以当事人处分自己的权益为内容,实际上是公权力主导下对私权利的一种处分和让与。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在选择调解方式时,需要了解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与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两种调解途径的区别。
在交通事故处理实践中,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的这两种调解途径存在较大区别。
首先,主持部门不同。公安机关调解是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案人员来主持,而民事诉讼则是由人民法院的法官来主持。
其次,调解的程序不同。诉讼调解已进入诉讼程序,在诉讼过程中产生权利与义务关系。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则是依当事人申请而进行的行政活动,是交通事故处理行政程序的一个步骤。
第三,法律效力不同。经过公安机关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是司法调解书具有强制执行力。
第四,经历的时间不同。公安机关调解程序简单,效率高,一般情况下,自提出申请后10日内就能够完成调解。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交通法庭,所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时间要远远大于公安机关调解的时间,当事人应做好充分的时间准备。
第五,当事人解决纠纷所需的成本不同。
最后,救济渠道不同。先经过公安机关调解,如果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不履行,仍然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如果直接进入诉讼程序,如果未达成协议或达成协议不履行,法院可以通过判决或强制执行的方式解决争议。当然,当事人也可以进行上诉。
交通事故调解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包括调解时间和地点的选择、调解当事人的参与情况、调解的方式以及调解的期限。调解应注意公平合理、自愿原则,选择合适的调解时间和地点,并限制参与调解的人数。调解书生效后,如赔偿义务人不履行,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交通事故伤残重新评定的程序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对伤残评定结果不服的,可在接到评定书后15日内向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申请重新评定。调解过程需在交通事故办案人员主持下进行,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包括调解次数、参与人员、替换和中断情况、调解的
交通事故起诉的要件及开庭审理程序。原告需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相关事实、理由,且案件必须在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之下。开庭审理程序包括通知诉讼参与人、审理前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调解和判决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