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虚假招标”是指:工程甲方和乙方已经就某个项目签订合同或乙方已进场施工,而并没有通过招标流程,这时为了取得开工许可证,而组织的假招标,多会采用围标、不在媒体发公告等手段以达到让乙方中标的目的。
总之,违反“三公”原则的招标都可以叫做“虚假招标”。
经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内定标外陪标。这类问题极易在邀请招标中出现,招标人在招标前与拟投标企业私下接触,讨价还价,从中选定中标企业,然后招标人出面办妥邀请招标的审批手续,内定的“中标企业”则串通其他几家企业做被邀请对象,名义是来竞标、实际上是来陪标。
其二,制定招标文件时暗中偏袒。为使招标条件有利于某一投标人,有些招标人故意设立一些其他企业难以跨越的门坎,作为中标的重要条件,通过这类难题挤走其他企业。还有一些工程项目,招标人以不是本地企业等原因为由,排斥其他投标人,保护自己选择的企业中标。
其三,在评标环节暗做手脚。有的招标人为了让内定的投标人中标,对招标代理机构及评委暗示,使评标打分有倾向性,使其中标。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综合评标法中。
其四,暗示内定企业先低价中标,中标后签订合同时再进行变更。在工程经过招投标确定中标人后,招标人与中标人应根据招标文件、投标文件签订内容相符合的合同,但为了让内定企业中标,先采取低价中标策略,签定合同时或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再通过设计变更等方法给与补偿。
虚假招标的处罚依据《招标投标法》第五十一条 招标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投标人的,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的,强制要求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的,或者限制投标人之间竞争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二条 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招标人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数量或者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情况的,或者泄露标底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前款所列行为影响中标结果的,中标无效。
企业在物流招标中常见的误区,包括设定过于苛刻的招标条件、频繁招标以及唯价格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吸引优秀物流商,损害自身声誉,甚至滋生腐败。企业与物流商是利益共同体,应给物流商一个宽松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增强企业
违规转让中标项目的责任及相关法律规定。中标人如将中标项目转包或分包,将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业整顿或吊销营业执照等处罚。同时,也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中关于评标委员会的权力、义务及中标人的投标要求等内容,包括评标标准、程序、保密义务
工程风险及其分析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不能完全担保及转移所有风险,建设工程风险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设计技术风险、施工技术风险、自然及环境风险、政治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文章详细阐述了各类风险的来源和特点,并强调了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进行
招标人是否可以拒收逾期送达的投标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招标人应当拒收未通过资格预审的申请人提交的投标文件,以及逾期送达或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密封的投标文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招标文件的组成和招标书写作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