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金合同是从合同。
除订约定金外,其他定金合同不可能独立存在,其永远依附于主合同。主合同的效力及于定金合同的效力:主合同没有成立,定金合同必然不成立;主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定金合同无效;主合同因解除或其他原因消灭时,定金合同随之消灭。
2、定金合同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定金合同无论是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还是当事人之间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信函、传真,或者是包含在主合同中的定金担保条款,其都可作为完整的合同对待,可与主合同分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与预付款有较大区别,预付款仅为合同的内容之一,属于合同的一部分,无主从之分。
3、定金合同是实践性合同。
定金合同虽为从合同,但其相对独立性决定定金的性质并不依主合同的性质而定。无论主合同是诺成性合同,还是实践性合同,定金合同都是实践性合同。《担保法》第90条规定:“……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这就意味着定金合同的性质是实践性合同,若合同双方当事人签订了定金合同而未实际给付定金,定金合同仅可能成立但并未生效,负有给付定金义务的一方不构成违约,仅因此而可能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4、定金合同是要式合同。
依据《担保法》第90条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由此可知,定金合同以订立书面协议为要件。《担保法》第93条规定了定金的三种书面形式:单独订立的书面合同、具有约定定金性质的信函或传真等、主合同中的定金条款。定金不仅要求书面形式,而且必须在书面协议中订明“定金”字样或约定定金的性质,否则不作定金对待(见《解释》第118条)。
1、定金担保的惩罚性。
惩罚性是定金最古老最原始的特性,古罗马时就有“如果未履行主债,则不得再将其他索回”之规定;惩罚性也是定金最基本最核心的性质,许多国家关于定金的惩罚性总是放在定金方面条文的首要位置,我国也是将定金的惩罚性放在《担保法》第89条,即有关定金规定的第一条位置。给付定金的目的在于担保主合同的履行,即通过定金的惩罚性使当事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以担保主合同的履行。我国《担保法》89条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其中“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或“双倍返还定金”都是惩罚性质的具体体现。正因如此,定金与预付款及押金都存在本质区别:预付款一般是为对方履行义务提供条件;押金交付的时间和数额与定金有所区别,但在预付款或押金的给付方违约时,其违约并不当然完全丧失预付款或押金,而收受预付款或押金的一方违约时,其违约也不发生双倍返还的后果。
2、提供定金担保的主体的特定性。
定金是由债务人自己为自己提供的担保。抵押、质押、留置等则可能是由第三人提供担保,而保证则必然由第三人提供担保。这样,定金在实际操作中比其他担保方式更为便捷且对债权人而言有更强的保障性。
3、 定金担保的标的物的独特性。
在学术界对定金担保的标的物存在较大争论,如刘文华等提出定金属物的担保
股权质押后再签担保的法律效力问题,包括再担保的范围和方式、定义和作用、基本运作模式等。再担保的设立应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的规定,经过双方自愿协商和签订书面合同,明确约定关键条款。再担保的法律效力取决于再担保合同的履行和约定的法律效力,但不影响原担保的效
债权的实现方式,包括债的担保和债的保全两个方面。债的担保包括人的担保、物的担保和金钱担保等。债的保全则涉及债权人的代位权和撤销权等保护措施。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转让的权利效力和转让条件等。通过法律措施保障债权人权益的实现,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
按揭房财产保全的法律程序和担保方式。财产保全分为诉前和诉讼中两种程序,包括提供财产线索、担保要求、裁定效力和解除保全等步骤。担保方式包括申请人提供物的担保或现金担保、第三人提供信用担保、物的担保或现金担保以及专业担保公司提供信用担保。不同法院对于担保
诉前车辆保全的执行方式及其相关知识。诉前财产保全是在诉讼前采取的措施,目的是防止当事人在法院判决前处分有争议的财产。申请诉前保全时必须提供担保,并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的三十天内提起诉讼。诉前保全裁定的效力持续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时止,具有延续性。不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