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行政被告应当向人民法院以书面形式告知其改变了被诉的行政行为。
2.审理改变后的行政行为
如果原告或第三人对改变后的行政行为表示不满并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对改变后的行政行为进行审理。
3.确认原行政行为是否违法
如果原告仍要求确认原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法律规定作出确认判决。
在行政诉讼中,当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表示不满并希望通过行政诉讼来维权时,建议在以下时机选择律师:
1.发生纠纷前
为了避免发生纠纷,行政相对人可以在纠纷发生之前就咨询并聘请专业的律师。
2.确定起诉能力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行政相对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以下行政行为:
- 行政处罚行为: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作出的惩戒性制裁。
- 行政强制措施:包括人身强制措施和财产强制措施,以及紧急状态下行政机关为社会安全采取的强制措施。
- 侵犯经营自主权:行政机关侵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如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定价权等。
- 许可证和执照申请被拒绝: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申请颁发的许可证和执照。
- 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被拒绝履行: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
在确定起诉能力后,行政相对人可以寻找专业的律师进行代理诉讼,以维护自身权益。
我国劳动仲裁活动中代理人的委托问题。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并在授权委托书中明确代理事项和权限。委托诉讼代理人包括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但特殊情况下的人不能作为诉讼代理人。当事人需提交明确委托事项和权限的委托书。
民事诉讼中证据不足被驳回后,当事人是否可以再次起诉的问题。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如果因证据不足而驳回起诉,但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时,可以向法院再次提起诉讼,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裁定驳回起诉的几种情形。
证人证言的法律效力评估问题。证人证言需满足真实性和相关性要求,内容应为证人亲自所见所闻,排除传闻证言和与案件无关的事实。法院需查明证人身份和与当事人关系。评估证人证言时,需综合考虑证人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以及证言获取方式。证人应陈述亲历事实,间接途径获
关于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在撤诉后同一天再次起诉的问题。根据不同的起诉情形,人民法院会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同时,申请撤诉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包括申请人资格、自愿性、合法性和法院裁定。法院会根据审查结果作出是否准许撤诉的裁定。